平常心看增长
刘亭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日前闭幕,对关于明年的经济增长,人们从新闻中可发现一番异乎寻常的新表述:“要全面认识持续健康发展和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抓住机遇保持国内生产总值合理增长、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努力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
这段话的意思,一是能拿到手的增长,还是要“抓住机遇”上;二是保持这种“合理增长”,要和“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联动,这也是“抓住机遇”的题中应有之义;三是在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上,还是要“全面认识持续健康发展和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四是我们的目标,最终还是“努力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
这里的要害,是如何才能够争取到一个持续健康发展的增长速度。强调速度,并非就一定是件坏事。关键在于,我们要的是经济的速度,合理的速度。何谓经济?经济就是成本和收益均衡,就是在可能的条件下,以最小的投入赢取最大的产出。何谓合理?就是在多重约束条件下,你实现了最高的增长,而不是为了实现最高的增长,不顾条件硬要上,结果“透支”了资源环境和社会成本,为今后的发展带来了“后遗症”。
回望浙江今年的经济运行,总体上呈现出“稳开向好”的态势。预计全年生产总值可以超过3.7万亿元,增长8%以上。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5%左右,出口增长8%左右;地方财政收入增长8%。这些主要经济数据,赋值大多好于去年,且总量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浙江在人均GDP跃上一万美元的台阶前后,依照规律,经济增长速度一般都会放缓。到了这个时候,转型升级的任务就会自然而然地浮出水面。俗话说,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攀登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再年复一年、山河依旧就没有意思了。这倒主要不是为了图个新鲜好看,而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你不与时俱进,后来者就要居上。赵本山的小品有云:“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
就全国而言,是不是也进入到这样一个阶段了呢?我想决策层认为是。不说远的,光是在今年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借此向全世界宣示新一届政府施政理念时,就在那篇不长的演讲中有三次提及。一句是:“中国经济现在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一句是:“中国经济已经到了只有转型升级才能持续发展的关键阶段。”还有一句是:“中国经济总量比过去明显增大,目前又进入了转型发展阶段”。
发展规律确实如此。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不清醒地意识到总量已经冲至全球第二以后的“高处不胜寒”,以为我们的经济还可以这样老调重弹地粗放增长下去,那就是最大的利令智昏、执迷不悟。这点没想明白,任是再好不过的科学发展理论,也会听而不闻、视而不见,或是干脆让你墙上挂挂、纸上画画。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就是实事求是,“实事”没搞清楚,又遑论“求是”,并“据是而行”呢?
7%至8%,看来是当下各方面都比较恰当的一个速度。过去我们强调两位数的高增长,与我们不想被动挨打、急于求成的心情有关。中国是一个后发国家,希望通过赶超式、跨越式的发展急起直追、后来居上。但长期以来,我们只关注速度的快慢和高低,却对支撑这样的速度所要耗费的资源成本代价,很少顾及。所以,在人们的眼中,物本主义的增长,就是百分之百的发展。直到有一天,我们懂得了,增长和发展还不完全是一回事。经济合理增长而同时人文社会极大进步才叫“有增长的发展”;而离开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一味地追求GDP总量的扩张,只能算是“无发展的增长”。
对于明年的浙江经济增速的安排,为了给全面深化改革和经济转型升级留有必要的余地,应把握好稳增长和促转型之间的平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需求,对出口不可寄望过高,当然也绝不放松扩大出口的积极努力。对投资还是要注重有效,尤其是产业投资,更要坚持高科技、大市场的导向。消费的主攻方向,应是基于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大力拓展服务性消费。
(作者为区域经济研究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