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围之路在何方
——世界各地农业转型热词盘点
突围之路在何方
——世界各地农业转型热词盘点
突围热词1:高效农田
科技支撑农业的日本模式
日本农业现代化走出了一条与欧美先进国家实现农业现代化不同的道路,被誉为“日本模式”。
世界先进国家农业现代化的经验表明,农业资源和农业环境的禀赋不同,直接影响到该国农业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人多地少,土地分散,小规模经营,根据国情,日本选择改良品种和改良土壤在先,机械化在后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其具体路径为“土地改良—化学化—良种化—机械化”。
土地改良是指改变土地属性,提高农民对土地的利用价值。日本“土地改良”始于上世纪50年代,简言之是“四个提高”,即提高地力、提高土地利用力、提高使用土地的方便率、提高土地耕种面积。这是基础。
“化学化”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而广泛地使用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它既对农业生产率提高起着重要作用,也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但过度的化学化,曾对日本造成巨大危害和污染。
日本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始终把改良品种放在重要地位。以水稻生产为例,上世纪60年代主要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上世纪70年代重点在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种多样化。今时今日,日本水稻单位产量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
机械化是日本农业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针对山地多、水田多、土地分散的特性,农业行业研制出了适应性强、种类齐全的农业器械,而且产量很大,很好地服务于日本现代农业发展。
(贵州师范大学 杨绍先)
突围热词2:家庭农场
19世纪美国农业转型利器
美国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的几百万家庭农场,是美国乃至世界上主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之一。在经济高度现代化的当今美国,现代农业的基本经济组织依然是家庭农场,并表现出充分的活力和优越性。
美国著名的经济史学者道格拉斯·诺思曾提出一个著名的命题,他认为:“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一个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在西欧的发展正是西方兴起的原因所在。”在制造业、商业、运输业、服务业等现代经济部门,工厂制、公司制均打破了中世纪作坊、行会、钱庄中家庭家族关系的禁锢,生产要素按照契约关系进行高效率的组合、配置。而农业生产力居世界领先地位的美国,却保留了家庭这一古老的社会和经济细胞,将家庭农场与农业商品化、机械化、规模化、科学化等现代生产力的因素结合起来。
它们虽然仍旧以家庭为单位,却已具备现代农业企业的基本特征,其原因在于:第一,同其他行业从事商品生产的企业一样,家庭农场也是由土地、资本、劳动力、企业经营等四种要素组合而成,要素的所有权属于农场主及家庭共同拥有。第二,农场在维系劳动力的稳定性方面还可以利用血缘关系、感情和道德习俗的力量。第三,农场的生产要素有充分的自由流动性,包括土地的自由关系和农民家庭迁移、定居的自由权。第四,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农场进行资本积累和改进生产技术。
(重庆师范大学 何多奇)
突围热词3:创意农业
当今世界现代农业新引擎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创意农业”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方式,在英国、德国、荷兰、日本等国家日渐兴起。20年间,创意产业不仅成为发达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引擎,也逐渐成为发展中国家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选择。
综合发达国家情况,创意农业包括生态型、旅游型、体验型、园艺型、品牌型等五种类型。这些类型的划分也是相对的,事实上,很多国家的创意农业都是几种类型的复合,但均表现出独特创意、设计开发、三次产业相融合的特点。
法国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其创意农业以环保生态功能为主,对大田作物采取较大规模的专业化农场生产,注重调节环境和优化城市区划布局。巴黎大区是法国第三大玉米产区和水果、蔬菜、鲜花主要产区,其创意农业作为巴黎市与周边城市之间的绿色隔离带,把高速公路、工厂等有污染的地区与居住区分隔开,限制城市的无限扩张,营造宁静清洁的生活环境。
作为世界上工业化起步最早的国家,英国在20世纪70年代城市化率达到80%以上,城市人口因长久远离自然,产生了走进乡村、舒缓心理压力、参与户外活动的庞大需求,“旅游型”创意农业应运而生并得到迅速发展。目前,英国近1/4的农场直接开展农业旅游。
德国把“休闲农庄”和“市民农园”作为创意农业的主要发展内容;荷兰重点发展产业链完整的园艺型创意农业;日本的创意农业则集中在大都市圈内。
(经济参考报 毕亮亮 郭铁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