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人文·理论视野

探索关爱“失独家庭”新路子

  养儿防老,是中国人一大传统观念。然而有这么一个群体,他们的年龄大都在50岁开外,原本一直和唯一的子女快乐地生活,不料一场疾病或意外,让他们遭遇独子夭折的厄运。老来丧子,人生大悲,已失去再育能力的“失独”者,除了情感的煎熬,又面临养老的窘迫。如何缓解“失独家庭”的实际困难,使他们在生活、精神上获得更多的关爱与慰藉,成为一个亟待探索解决的社会治理新课题。

  据原国家卫生部《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估算,中国每年新增7.6万个“失独家庭”,全国“失独家庭”超过百万个。目前,中国社会对于失独群体的心理救助机制几乎没有,这些已失去再育能力的“失独家庭”在经历了人生大悲之后,只能在抱残守缺中独自承受精神无依的折磨和生活无靠的压力。步入老年的失独者更是面临着生活和心理上的巨大负担。

  “失独”已经不仅仅是哪一项政策的问题,而是个社会问题。让失独者不孤独,考量着社会文明和国家责任。顶层设计和底层自觉互动,失独者的孤独才能得以抚慰。整个社会要去关注、了解这个特殊的群体,给他们营造一个充满关爱的社会环境,才能让这个悲伤的群体走出阴霾,重获阳光。

  国家应建立“以人为本”的多重关怀机制,建立失独家庭数据库,失独家庭关怀基金及失独养老院,帮助失独者解决实际困难,真正深入到他们身边,了解他们的所求所需,提供更多帮助。相对于物质帮扶,对于失独老人的精神慰藉更是迫在眉睫。因此,要积极开发利用社会资源,充分发挥基层社区的优势。社区是个“小太阳”,能够点亮他们的心智,让他们融入温暖的大家庭。要对基层社区工作者进行培训,对失独者进行科学的心理干预,比如开展心理辅导、义务巡诊、临终关怀等多元化服务。

  近年来,杭州市下城区文晖街道积极探索关爱“失独家庭”新路子。他们组织党员干部上门走访、座谈、调研了解失独家庭现状,探索成立了“新希望家园”互助会。目前,互助会有13户“失独家庭”的26位会员。在互助会,相同遭遇的会员“同病相怜”,尽情倾诉各自内心的苦处,相互说些鼓励的话语,分享各自的喜怒哀乐;在互助会,他们打开心门,释放心情,抱团取暖,自救疗伤。渐渐地,失独居民开始迈出自我封闭的门槛,一点点挥去长绕在心头的阴霾。街道还动员杭州台州商会内的部分爱心企业家一起,为失独家庭的各种活动提供经济支持。关爱失独家庭,更多地融入了公益与慈善的力量,是社会治理的一大探索与创新。

  失独并非少数人固有的、特殊的不幸命运,而是多数家庭都可能面临的潜在风险。关爱他们,就是关爱自己。


浙江日报 人文·理论视野 00014 探索关爱“失独家庭”新路子 2013-12-13 3280789 2 2013年12月1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