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人文

握住温暖的手

浙江医院老年病科门诊室的真情时刻

  本报记者 石天星 通讯员 王婷

  引子:岁月是一把无情的刻刀,在额头雕琢沟壑,让纤柔的手变得粗糙。眼神浑浊了,记忆也渐渐褪去了鲜艳的色彩……是啊,老了。

  有的老人已步履蹒跚,有的老人依旧精神矍铄,因为各自的疾病和担忧,他们来到浙江医院老年病科门诊室求助。

  1

  “医生,为什么我的尿里面有蛋白?”78岁的曹奶奶摸出体检单交给王国付医生,小声问道:“是不是我吃的药不对?”

  “尿里面有微量蛋白是高血压引起的并发症。你吃的两个药都有保护肾脏的功效,不用改的。”王国付医生安慰曹奶奶:“您不要太紧张,并发症只要控制得好,进程就会减慢。”

  曹奶奶还是一脸不解地看着王国付医生:“那我以前体检怎么没查出过?”

  “您以前体检肯定没测过这个。”

  “我在美国体检过的。”曹奶奶急得话赶话,“美国的体检还不先进啊?”

  王国付很有把握地说:“老人家,美国的医疗我清楚,在美国看病还牵涉到医疗保险问题,所以医生很多检查都不给你做。您想想看是不是?上次您来的时候说自己老掉头发,我才给您加了这项检查。”

  曹奶奶听完后,笑脸舒展开了,老花镜也滑到了鼻尖。

  “我给您开的药您吃的时间长一点,观察两个月看看,药效没这么快的。”王国付医生又问:“您看还有哪里不明白的?”

  曹奶奶像是得到了鼓励,问得更起劲了:“这个骨密度是指什么?”“这个血黏度是指什么?”王国付当然知道三言两语解释不清,但他还是耐心作答,尽量简短。

  2

  “我把这里当娘家跑的。”73岁的陈利生老人说话时中气十足,他12年前就查出了肺癌晚期,但现在活得很硬朗。

  “以前肿瘤科的毛伟敏医生,我一辈子都忘不了他,水平高又仔细,中医科的姚惠医生也是个好医生,如果哪天不坐诊还会特意提前给我打个电话——‘老陈啊,我明天去别的地方看病了,你别跑空了啊。’”陈利生老人感慨道:“你说,我就是个普通工人,他们没必要拍我马屁吧!”

  家住滨江的唐秉刚、高敏一夫妇也都70多岁了,他们每个月宁愿花上45元钱的打的费来浙江医院配一次药。“这里的医生看完了病还会问你‘还有哪里不舒服’,很难得的。”高敏一老人话匣子一打开就关不住,王国付正准备给她测血压,只好哄孩子一般地止住她:“您先别说话啊,待会儿测出来的血压又偏高了。”

  唐秉刚看着老伴说:“她年轻的时候也是女强人,25岁就当副校长了。”

  “那您年轻的时候和她生活在一起会不会觉得压力很大?”王国付开起了玩笑。哪知,唐秉刚老人正色道:“我的级别也很高的,那时候就是团长了,空军的!”

  门诊室响起一片笑声。

  3

  老年病科门诊的三间诊室彼此相通,侧间是王桂花医生的诊室。

  在王桂花心里,很多熟悉的病人都已经成了她的朋友。“老人家什么样的事情没见过,你对他真不真心,是不是为他好,他心里还能不清楚吗?”王桂花说,现在医患关系紧张,但理解、关爱能化解一切矛盾。“医生要站在病人的立场多为病人考虑,只想着从病人身上谋利肯定做不好医生。”

  “同一个行业里的人,差距也蛮大的。”正在看病的杨姨温和地点头,偶尔发表一两句意见。

  中午12时,上午的病人都看完了,王国付才收拾东西准备去食堂吃饭,下午2时他还要赶去参加一个医学会议。医生注定是一个终生忙碌的职业,王国付说,他遇到过很多健谈的老人家,“老年病科的医生要很耐心,还要知识全面,能从老人家拉拉杂杂的一大篇话里把握住对治病最有用的信息。” 他说,许多老人生病后都会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医生不仅要治身体上的病,也要治心病,倾听他们诉说是最好的办法。

  “国付,我们回去了。”领完药的唐秉刚老人特意拐回诊室和王国付道别。

  王国付抬起手,笑着做了个抱拳的手势。

  采访手记:时间,让一个青年走向了老年。时间,也让原本不熟悉的人变得熟悉,原本淡漠的情感变得醇厚。医患关系,其实也如任何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有变成朋友才能持久和谐。

  我没有想到,在浙江医院的老年病科门诊,医生和病人会以这样一种温情彼此相待。王国付医生说得很朴素:“医生要顺着老人的思路来接话,不然老人一不高兴,没兴趣和你说话了,还怎么信任你这个医生?”

  体谅之心,恻隐之心,普通人有一分即可,医生要有两分。

  每个医生都有成为好医生的梦想,不然他们怎么会选择从医。让我们也用体谅普通人的心去体谅他们吧。当听到病人由衷的赞美,当获得病人毫无保留的信任,那才是他们从医生涯中最美妙的时刻。


浙江日报 人文 00013 握住温暖的手 2013-12-13 3293831 2 2013年12月1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