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人文

纪录片《茶》再次点燃舌尖视觉

一片茶叶,持久的芬芳

  本报杭州12月9日讯

  记者 王婷 通讯员 李净欣 陈胜伟

  一片茶叶,再度掀起全民“舌尖热”。

  刚刚在央视纪录频道圆满收官的《茶,一片树叶的故事》,作为继《舌尖上的中国》之后的“饮食”系列纪录片,专家叫好,观众点赞,收视率大大超出预期。

  近日,《茶》的主创团队和茶界人士相聚杭州,谈茶论茶。“这部纪录片的热播,让‘茶人’和‘树叶’这两个词都连带走红了。”来自马来西亚的萧惠娟女士深深感受到这部纪录片引起的轰动,“这片树叶为什么会这么红?我感到了茶文化在全世界的分量,在影片中也找到了一种甘美的生命姿态。”

  总导演王冲霄说,一片树叶,贯穿了世界故事。3年的行走,穿越了大半个中国,也踏访了日本、英国、印度、美国、俄罗斯、肯尼亚、格鲁吉亚7个国家。在《茶》中,60%以上的内容为茶人的故事,“茶的故事,其实就是人的故事。和茶人的接触打动了我,使我每次想到茶,脑中便是我们采访的全球800多位茶人,是他们的生命故事,是一张张活生生的面孔。”茶的芬芳沁入茶人的衣裳、手掌,沁入心灵的每个角落。茶,根植于他们日常的生活,这些故事因为真实而变得有心跳有呼吸有温度。

  “他们默默无闻地种茶、制茶,他们的生命和茶融为一体。”茶学专家姚国坤肯定了“茶人的故事”。评论家曹工化先生也认为:“茶不是学术,不应仅仅停留在专家的层面,它存在于每个人身边,这部纪录片没有让人感觉到学术腔调,因为学术已经融入了寻常人的寻常生活中。”

  精益求精的格调,是《茶》的追求。为了让画面更唯美,摄制组大量运用高速摄影和微距摄影,使得一注水的流泻、激撞、迸溅,一片茶的悬浮、回旋、伸展,都被刻画得细致入微、纤毫毕现。而为了拍摄到最真的画面,摄制组还常去一些人迹罕至的地方,在《路的尽头》那一集中,一大片金黄的昆仑雪菊在阳光下绽放,绚烂浓烈的色彩宛如生命在燃烧,这,恰是摄制组冒着生命危险找来的镜头。

  “一片树叶飘到水里,改变了水的味道,于是就有了茶……”《茶》中处处有这样诗化的句子,那优美深刻、灵动蹁跹的解说词就出自因《茶人三部曲》而荣获茅盾文学奖的浙江农林大学教授王旭烽之手。20年前,王旭烽曾受邀担任央视《话说茶文化》的总撰稿人,这一次,她又受邀成为《茶》的总撰稿人。由于《茶》延展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越以往作品,王旭烽直呼过瘾。

  《茶》的热播也引发了一股饮茶热,著名茶产业学者欧阳道坤说:“纪录片《茶》为茶文化的传播打开了一扇门,起了非常好的宣传作用。” 杭州市茶楼业协会副会长、和茶馆馆主庞颖发现有越来多的人喜欢茶,很多年轻人也加入了饮茶大军,“中国人的基因里有茶,中国人有老祖宗四千年的饮茶经验可以学,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如何使更多的人对茶产生精神依恋,如何与时俱进,开发出简单快捷的符合新时代的喝茶方式。”

  “十年前我国的茶人均消费量只有半斤,现在增加到一公斤,以后可以预期达到人均两三公斤的消费量。”浙江大学茶学系副主任王岳飞认为,茶产业是一项民生工程,我省有200万人在靠茶吃饭。他建议《茶》可以拍续集,也可以吸纳一些自然科学内容,让观众学到更多茶知识。

  茶,就是一片树叶的故事——它走过漫长的旅程,生命历经枯萎、重生、绽放,或许只是为了提醒匆忙行走的人们,在明知不完美的生命中,也可以感受到完美。哪怕,只有一杯茶的时间。


浙江日报 人文 00013 一片茶叶,持久的芬芳 2013-12-10 3288209 2 2013年12月1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