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人文·社会万象

德清吉祥民乐团的梦想——

行走乡村乐万家

  记者 沈吟

  通讯员 蔡伟丽 赵方正

  一阵悠扬的丝竹声传来,只见德清武康镇余英坊的石舫上,聚集了十几位音乐爱好者,船头一人在放声高歌越剧,二胡、笛子、琵琶……丝竹声余音袅袅,不绝于耳。

  这里是吉祥民乐团“周周有约”的固定演奏场所,每周日,任何人都可以到石舫上高歌一曲,乐团现场配乐。

  吉祥社区有“三宝”

  说起吉祥民乐团,这支20人的队伍活跃在社区、行走在乡镇,在德清当地已是小有名气。

  77岁的陆勋元老人是吉祥民乐团的创始人。吉祥社区有“吉祥三宝”:民乐团、合唱团、歌舞团,陆勋元一人在其中“两宝”里都相当活跃:从学校退休后,他在合唱团里教唱,更一手创办了吉祥民乐团。

  这个草根民乐团的成立纯属偶然。2009年,武康镇为迎接共和国成立60周年,举办社区之歌歌咏汇演。可是,各社区新创作的社区之歌却没有配乐,在德清遍寻不到像样的乐团录制配乐光碟。

  这时,多才多艺的陆老师站了出来,他奔走动员,把身边的民乐爱好者一个一个地找来。短短时间里,散落在武康、乾元等地的十余位民乐爱好者,因为这个契机聚集到了一块儿。

  “配乐配好后,大伙儿都不愿‘散场’。几番合计,民乐团就留了下来。”陆勋元说。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让他格外开心。民乐团里有退休老人,也有上班族,有自由职业者,也有企事业单位工作者,平均年龄62岁。

  尽管乐团中大部分是业余爱好者,年龄也偏大,但是大家都有一颗热爱音乐的心,为了练好一首曲子,十几遍、几十遍,大家不厌其烦地练习。现在的吉祥民乐团,奏得出 《花头台》的热闹,也奏得出《二泉映月》的寂寞。

  民乐来源于草根,服务于大众,吉祥民乐团也践行着这一点。成立4年多来,他们已为社会福利院、智障儿童学校、军营、工厂和下渚湖游客等累计送上千余场演出。

  唱出心中好声音

  上个月,吉祥民乐团的成员带着乐器,乘着K588来到西湖边,和杭州的开心团进行交流演出。陆勋元笑着说,去趟杭州演出,要挤公交车,吃快餐,都是为了省钱。

  没有桌椅想办法借,没有乐器自己带,没有活动经费就去拉赞助。“你该去外面跑跑了,又没钱了。”团长李万德主管财务,这是他频繁催促陆勋元的一句话。

  即使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陆勋元也没想过放弃,为了心中的音乐梦想,他想留住大家的好声音。“大家因为共同的爱好聚集起来不容易,没钱就散太可惜。”于是,老陆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勉力支撑着乐队的运作。从借用熟人的办公室到社区提供排练场所,训练场地的问题解决了。扬琴、先锋(长号)……乐器种类也日益齐全。

  但是,人心比场地更难聚集。乐团成员没有报酬,还要长年利用业余时间排练,家里人难免会反对。为了让大家在民乐团里待得住,陆勋元没少花心思。逢年过节,给团员家里送点粽子、月饼等小礼品,让乐团成员感受到组织的温暖。4年下来,乐团人员很稳定,还增加了不少新鲜血液。

  两位专业出身的年轻队员——徐瑾和李文广,现在是团里的主力队员,平时在自己的琴行教授音乐。陆勋元多番说动两人加入。“他俩一来,团里水平提高了不少。”

  好在县里也看到了民乐团的困难。去年,吉祥民乐团第一次得到了县文广新局的补助。拿到两万元补助的那一刻,陆勋元说,自己“激动得眼泪都流出来了”。眼下,团里有了音响,有了大鼓,买了谱架。他说,要继续演奏下去,要把德清的地方文化传播出去,也要让更多的人听到草根音乐。


浙江日报 人文·社会万象 00015 行走乡村乐万家 2013-12-10 3279686 2 2013年12月1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