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7版:美丽乡村

柯城问橘:大宗水果如何翻身

  核心提示

  从悲情的“爱心橘”到风光的“出口橘”,从鸡肋般的柑橘林到高效益的农博园,从看天吃饭的种橘人到多面增收的新农民,衢州柯城橘子、橘园、橘农之变,成为浙江传统农业突围的成功范例。

  傍晚6时,衢州市柯城区柴家柑橘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叶先明的办公室里迎来了一位东北客商。

  “老叶,今年圣诞东南亚市场准备做多少啊?”

  “这星期先运两个冷柜到菲律宾,算上下周的大概10个冷柜吧。”叶先明得意地回答说,近四年来,柯城区柑橘出口量从3000吨上升到今年的8.1万吨。“现在衢州椪柑可是高档水果,在东南亚超市卖到每公斤25元以上呢!”

  柑橘产业是衢州市农业支柱产业之一,全市以柑橘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农户有30多万户,柑橘栽培总面积50多万亩。椪柑为衢州柑橘主栽品种,前些年由于管理粗放等多种原因,总体品质不高,果实偏酸,屡屡陷入价低难卖的困境,甚至沦为“爱心橘”。

  从低价难销,到走俏海外,这期间究竟发生了什么?初冬时节,正值柑橘采摘期,记者走入衢州柯城区,寻访橘园、橘农、贩销户,一一解开其中奥秘。

一问橘子:

如何铸就“高端大气上档次”?

探访地:华墅乡后王畈村

  钻进华墅乡后王畈村柑橘合作社的柑橘大棚,满眼金黄的椪柑压弯了枝头,几株略微矮小的树枝上,蜜橘的色泽显得尤为红润。长势喜人的橘园里却没见着人,喊了几声,回应从高处飘来,原来有人正趴在钢架顶上修补大棚薄膜。

  合作社负责人叫吕杨根,53岁,后王畈村民,当地人称“衢州橘王”。

  “衢州都是红壤土,很多作物都种不出效益,橘子种下去倒是收成不错,所以就大面积推广开了。”有着36年种橘经验的吕杨根讲起历史头头是道,“不过同样种橘子,种法和过去可不太一样啦。”

  原生的衢州橘子品种并不算太好。2005年,为打开销路,衢州市推出品质提升工程,大力推行柑橘的“三疏一改”技术,以提高品质,立足市场。

  “所谓三疏一改,即疏枝、疏果、疏树。简单说,就是树干过高不利于采摘的,锯矮,让树冠降下来;树枝过密的,砍掉,降低种植密度;果实有毛病或畸形的,去掉,提升品质、产量。”吕杨根俨然半个专家。

  “本地的主要品种是椪柑,开花数不多,但坐果率高。间伐与大枝修剪,能使橘园通风透光,让果实更标准、饱满。”陪同采访的农业局工作人员小吴补充说,“最近几年,在省农业厅举办的浙江农业吉尼斯擂台赛中,衢州椪柑多次拿到好名次。”

  “好不好,吃了才知道。”吕杨根随手从橘树上摘下一颗椪柑剥开,“大家尝尝味道。”

  “肉质脆嫩,汁多味甜,清香爽口。老吕你今年种得不错啊!”小吴抢先表扬。

  传统椪柑刚采摘时往往口味不佳,偏酸,要贮藏到年后才慢慢变甜。大棚椪柑的采摘期比露天椪柑要晚一到两个月,按说还是未成熟的时候。这刚摘下来的大棚椪柑,怎么会这么甜呢?

  “现在种柑橘,就要种精品柑橘。”看出了我们的疑惑,吕杨根不再卖关子。“虽然今年的干旱影响了果型,但你们看这橘园里,都是直径7厘米以上的大果子,而且还会继续长呢。”据介绍,合作社的1800亩橘园统一施有机肥、统一管理,对于大棚椪柑更是采取了一系列的综合栽培技术,如一次性施足饼肥、根据叶色补充微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生草栽培、橘园滴灌、调控大棚内温度湿度、分批采摘等。

  “我露天椪柑11月中下旬就要采摘,我的大棚椪柑可以延长到春节前,糖度达13.5度,现采现卖,口感更脆、更嫩、更甜,外观更漂亮,所以根本不愁销路,每亩产值能达3万元。去年售价每个超过2元哦。”说到价格,吕杨根得意地伸出两根手指,笑着比了一个“yeah”。

二问橘园:如何变身高效益“农博园”?

探访地:沟溪乡五十都村

  初冬的上午,行走在沟溪乡五十都农业生态园里,眼前一派生机盎然。大棚里,辣椒、小番茄和草莓、葡萄等蔬菜瓜果热闹地生长着;路边种了吊瓜、红柚;山坡上还有红心猕猴桃和杨梅……好一个清香满园的花果山。

  过去,这里只是一片产量不高的橘园。“我们村地势相对低洼,柑橘种下去容易遭冻,果型也不好,每斤才卖到四五毛钱,是全区种橘效益最低的几个区块之一。”说话的人是徐志辉,土生土长的五十都村人,也是五十都农业生态园的创办者。

  既然提效太难,不如直接转型。近三年,柯城区退橘面积超过2万亩。

  徐志辉种过柑橘,也贩过柑橘,最终走上经商之路,成了一名成功的生意人。看着家乡人民还在为卖橘受苦,2010年5月,徐志辉在五十都村流转土地1300多亩,决定走现代农业之路。根据市场消费需求导向,他选择了红心猕猴桃、红心火龙果、蓝莓等高品质果蔬品种。

  “省农业厅的专家以及中国农业大学的教授常年提供技术指导。”有了专家指导,果蔬的品质迅速提升。肥水一体化灌溉、可视农业、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等高科技手段被逐一应用到农业生产管理中,音乐葡萄等的培育更是效果喜人。

  “去年,红心猕猴桃投产,10万斤的产量平均每斤卖30元,供不应求。”徐志辉说,听音乐的葡萄也卖到每斤20元,非常畅销。

  这些甜蜜的成果,更结在了五十都村民们的心里。

  蔬菜大棚里,今年56岁的村民王志仲正在查看辣椒秧苗生长情况。曾到处外出打工的他,如今已是生态园的一名仓储主管,分管着手下的10名工人,年薪达到5万元。重要的是,工作就在家门口,能照顾一家老小,还能管着田地。

  王志仲说,家里还有几亩地,过去种橘,每亩净收入平均2000多元。一半租给徐老板,剩下的改种精品葡萄。“现在我既拿工资,又拿租金,还能得到合作社的分红,算一算,亩均收入超过一万五。”王志仲说,低效橘园改成生态园,获利的不止他一个。目前,整个生态园雇用长期工150多人,算上季节性用工超过1000人。

  “如今的五十都已经是一个超过4000亩的‘都市田园’。”徐志辉自豪地说,“60%种植精品水果,30%种植大棚设施蔬菜,剩下的10%搞生态农家乐,做城里人的后花园。”去年底,总投资700多万元,集农业博览、休闲观光、就餐娱乐于一体的生态农博园开园了。

  走进农博园,由温室大棚搭设而成的园区就像一个透明的生态餐厅,南洋杉、大王椰子等数十种热带植物被栽种其中,如同置身异域。开园一年来,接待游客量超过10万人次。

三问橘农:如何不被一棵橘树吊死?

探访地:衢州市柑橘交易市场

  来到衢州市柑橘交易市场,柯城区柴家柑橘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叶先明正在点货。2000多平方米的场地上堆满了金黄色的椪柑,20多名工人或分拣或包装,一派忙碌。

  郑雪梅从满地椪柑中抓起一个,熟练地套进保鲜塑料袋里包好,封上口,填进纸箱相应的空隙里。这样每天从9时工作到17时,一天能赚90元工钱。对于像郑雪梅这样家在附近的农村妇女来说,这钱来得挺轻松。

  2008年前,种柑橘还是郑雪梅一家的主要生计。那时儿子承包了亲戚家的橘林,加上自家橘林,一年能有4万至5万斤的柑橘产量,收入也有数万元。但那年柑橘行情曾跌到过几分钱一斤,全家人元气大伤。

  “以前,不种橘,拿什么来钱;现在,光靠种橘,拿什么来钱?”郑雪梅说,“现在种橘不是主业。家里6亩多椪柑已采完,我跑出来打工,儿子在做橘子销售,媳妇开农家乐,赚钱的方法可多呢,再也不用在一棵橘树上吊着啦!”她笑呵呵地说,仅在柴家村,从事出口柑橘包装加工企业就有7家,从小打小闹到自营出口,生意挺好。

  郑雪梅包装好的椪柑一盒有25个,红色的纸盒上用英文写着“圣诞快乐”,颇有节日气氛。

  “这批椪柑是下周出口到菲律宾的,路上大概需要一周,刚好赶上圣诞节档期。”叶先明说,衢州椪柑目前在东南亚市场上的价格折合成人民币每公斤25元以上,超过澳大利亚等地的柑橘。

  2013年上半年,衢州柑橘已出口8.1万吨,2012年上半年出口是7.5万吨,这个数字在2011年只有1万吨。叶先明说,主要销往印尼、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均价达到每公斤1.3美元。

  “衢州的柑橘主要是椪柑、还有衢橘、早熟蜜橘等多个品种,通常是年底采摘,下一年年初开卖,一直卖到年中。”衢州柑橘专家、柯城区农业局副局长方培林介绍说,2013年,衢州的柑橘总产量是27.5万吨,价格也比去年同期高60%。

  “为拓宽市场,柯城区正在打造三个‘三分之一’,即三分之一精品,三分之一出口,三分之一深加工,多管齐下。”方培林介绍说,从柑橘减量提质、出境橘园标准化建设,到打品牌拓市场,政府都有鼓励政策。2012年底,柯城区成为全国两个出口柑橘质量安全示范区之一,农残、药残控制水平国内领先。衢州市还鼓励7家椪柑合作社建设1.6万亩衢州椪柑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

  “今年初,柯城区又推出进一步加快柑橘产业转型升级政策。在柑橘交易市场边,投资15亿港元的衢州通成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冷链物流项目已动工,项目建成后,柑橘出口风险会小很多,我们的生意就更有保障了。”叶先明说,目前已经有两个迪拜的客商正在洽谈中,“以后,衢州柑橘一定能走得更远。”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 00017 柯城问橘:大宗水果如何翻身 2013-12-10 浙江日报2013-12-1000010;浙江日报2013-12-1000011;浙江日报2013-12-1000016;浙江日报2013-12-1000019;3283726 2 2013年12月1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