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要闻

吴兴农民巧用林下经济挖潜提效

春笋冬卖,倚竹增收

  本报湖州12月6日电

  见习记者 杜博 区委报道组 林亮

  初冬的午后,暖阳柔和地洒在湖州吴兴区妙西镇关山村毛晓才的竹林上,竹影婆娑,静谧安详。在这片竹林之下,正萌动着破土生长的力量。

  一层厚厚的“棉被”之下,正是故事的主角。正当记者纠结着该叫它们冬笋还是春笋时,毛晓才称呼它们“覆盖笋”。

  毛晓才向记者介绍,普通春笋出笋时间在每年4月至7月,而冬笋个头小,许多种植笋用林的竹农都觉得应该挖掘新商机。后来,吴兴区埭溪镇的农民孙士明钻研出了“春笋冬出”技术,8、9月份是孕笋期,到11月下旬,冷空气南下,平均气温降到10摄氏度左右,就到了黄金覆盖期。这时,用有机肥料、干竹叶和砻糠对林下进行分层覆盖,加快笋出芽生长的步伐,“毛竹春笋出寒冬”也就成为现实——在1月到4月,向市场持续供应鲜笋。

  毛晓才几年前开始琢磨竹林下的文章,现已积累起比较成熟的经验。

  “每年元月上旬开始出笋,正好赶在春节前拿到市场上去卖。长到那时,一颗笋平均有两三斤重,又白又嫩,亮晶晶惹人爱,比现在就挖出来、还不足半两的冬笋卖相和口味都要好很多。再说南方人吃菜讲求一个‘鲜’字,春节上市正当时。就拿去年来说吧,正月十五之前都能卖到20块钱一斤呢!”回忆起去年自己的宝贝“覆盖笋”在春节档的热销场景,老毛喜笑颜开,期待着今年能再趁节日卖个好价钱。

  “原来销售普通春笋,每亩效益仅500元。现在采取春笋冬出技术后,每亩效益在6000元左右,增加了11倍。”老毛笑着告诉记者。

  虽然这样的收成已经很让人满意,但是老毛“倚着翠竹不依足”。

  站在两片毛竹林中间的小路上,老毛又开始琢磨了:左边的毛竹林,“覆盖笋”最多只能连续覆盖两年,就要换到右边这片林下覆盖,原来左边这块地要休养生息两年;两年后,再轮替一次……去哪儿寻找覆盖林休养期间的增收新途径?

  今年春天,老毛又干了件“大事儿”。

  4月,他请来了“白仙子”——在原本休养生息的那片10亩毛竹林下种起了竹荪,期待林下“白仙子”能成为致富“新引擎”。

  今夏的干旱,让老毛原计划9月下旬之前收“两潮”,变成了7月上旬只收了“一潮”。每12斤竹荪经烘干后变成1斤干竹荪再销售,按每斤300元计算,老毛一共卖了100多斤,收入3万多元。老毛向记者解释说:“种竹荪对两年后轮替覆盖毛竹很有益,因为采摘竹荪剩下的部分烂掉后,成为上好的肥料。”

  现在,老毛和村里其他14家种笋用林的农户成立了合作社,规范种植。“在和批发商议价时,我们也就有了话语权,不再由着他们定价。”

  2013年,吴兴区林下经济面积共6万多亩,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除了种植竹荪,还养殖竹林鸡等。农民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和林荫空间,开辟增收新渠道。“既丰富了市民的菜篮子,又鼓了自己的钱袋子。” 说话间,老毛又开始琢磨:“明年可以考虑种植更加经济实惠的食用菌类。”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3 春笋冬卖,倚竹增收 2013-12-07 3286882 2 2013年12月07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