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要闻

建成30年的宁波老小区试点“开改封”——

老“白鹤”新生记

  编者按:随着城市发展加快,老百姓对环境和生活的诉求提高,而一些老小区因“先天不足”,加上设施老化、破墙开店、刑事案件多发等因素,渐渐成为城市“内伤”,提升改造迫在眉睫。今天起,我们陆续介绍一些老小区提升改造的做法,希望能给那些正在寻找出路的老小区一些启发。

建成30年的宁波老小区试点“开改封”——

老“白鹤”新生记

  记者 陈醉

  区委报道组 张绘薇 杨磊

  一大早,家住宁波江东区白鹤社区118幢的翁瑞娣出门晨练,她穿着一身浅灰色衣服,一双白色运动鞋。几个月前,她可不敢“挑战”浅色系,楼下就是宁波规模最大的“马路市场”,杀鸡杀鱼的血水流满地,常弄脏衣裤。

  白鹤社区建于上世纪80年代,“传承”了所有老小区的通病:社区完全开放,四通八达的社区道路被商贩纳入麾下。

  今年4月份,宁波在白鹤社区试点老小区综合提升改造工程,社区四周连片砌墙,设置岗亭,实行封闭管理。

  当几十年的“马路市场”与环境治安之争走到了“十字路口”,“开”与“封”都显得千头万绪。封闭小区不仅是砌一座围墙,“围城”内的营生、构架,统统要发生大变动。

  菜篮之争

  28幢104室对面的社区围墙上,几块不同深浅的修补块,还留着明显的痕迹。

  “围墙一砌,我的小店就开不成了。”推倒围墙,这是60多岁的沙老太自认为“充足”的理由。

  几个月前,从白鹤社区北门走进去,每天早上5时至9时和下午3时至6时,上百个摊位沿街摆得密密麻麻。通往小区中心一条只有两米宽的小巷子还成了“海鲜一条街”,虽然一两百米之外就是白鹤菜场,但“马路市场”胜在便宜,竟然吸引了江北、海曙等地的“马大嫂”们纷纷赶来。行人经过只好挤着走。

  “马路市场”每天迎来200余名流动摊贩,还有在社区内破墙开店的上百户“常住户”。沙老太的小店面就是从自家一楼的房屋里敲开一个门洞,经营房产租赁中介。

  现在,围墙一打,设置岗亭,定时开关,小区脏乱差的“马路市场”没处立足,但也让一些困难户一时没有了方便的活计。

  “小区1400多户出租户,介绍一个房源赚100块,一个月有四五千块钱收入。”沙老太30多岁的儿子一直生病在家,一家人全靠这个其实并不规范合法的破墙小店。在她眼里,糊口的“菜篮子”显然更重要,即便小区脏乱差,已经让大部分居民不堪忍受,“马路市场”每日随意丢弃的垃圾达到2吨,需要五六辆垃圾车满载运输,她也不在乎。

  “‘开改封’并不是一刀切,要给一些特别困难的人力所能及的帮助,否则,围墙建了,也会‘倒塌’。”白鹤社区负责人说,他们正着手为这些有困难的经营户谋出路。

  沙老太的业务不需要固定的店铺,他们就帮她在保安亭里挂了张租赁信息黑板报。33幢一位在“马路市场”卖肉的业主,被介绍到了丹顶鹤社区租店面,他没想到房租还比“马路市场”便宜1.5万元呢……慢慢的,更多人理解了,小区围墙也建牢了。

  出口之争

  “墙围围上了,可是以后我该从哪里走出社区?”

  在小区住了30多年的赵幼臣早就开始盘算,他家就住在1幢,沿街而居,溜达到大马路上最方便不过。一砌墙,就像小鸟关进了笼子,很不习惯。“如果出口设在97幢附近,意味着我要横穿小区,才能出得去。”

  白鹤社区居民楼多达132幢,占地面积不小,从东走到西需要十几分钟。“我每天都要走出小区,到贺丞路上逛一逛,最好在我家门口设个出口。”赵幼臣率先摆出了自己的态度。

  但同住一幢楼的李老伯可不答应了:“住在沿街有什么好的,家里电瓶车都偷掉5辆了。千万别在我们楼前开口子,而且人来人往的,你不嫌太吵闹呀?”

  “我们家老太太前两天去世了,宁波人习俗,出殡不能路过别人家门口,不吉利。要不先在我家门口留一个出口,临时性的,过两天再封上。”一个居民见小区正在打围墙,又提出了奇怪的要求。

  白鹤社区工作人员发现,征求意见时,居民们的想法远比想像的要多,谁也不肯退让。

  “争论,就让科学的规划来说服。”社区请来专门的规划人员,仔细测量小区的各个角落,保证每幢楼最远只走三四幢楼的距离就能出小区,并且综合考虑了进出的安全性、便利性和历史延续性,每个出口都以消防车能够进出为前提,开通消防救援的生命通道。

  社区充分考量了居民的这一条建议,划定在28幢和29幢之间设了一个口子。“像这样,我们几易其稿,最终才定下9个出口,这也比一般的小区要多得多。”社区干部介绍道。

  物业之争

  砌围墙,用掉近十万元;浇灌花坛花费几万块钱……在白鹤社区党支部书记汪洪江的账单里,更多的开销与难度在于围墙之内。

  “封闭管理,保安、保洁都需要配齐,粗粗估算,光保洁人员就需要20多个,每年花费65万元左右。”汪洪江心里清楚,从老小区过渡到新小区,物业费不可能跟上,老小区以前每年收取36块钱一户,远远补不了这个空缺。

  在小区原本的“马路市场”上,如今,新建了十几个绿地花坛,准备把绿化搞起来。“到时候,养护及费用都需要一一衡量和关注。”汪洪江说,园林部门很难定期前来修剪养护,这些都是物业干的活计。

  封闭后,白鹤社区也遇到了所有老小区共有的难题,管理问题的矛头指向了新社区从来不缺的物业身上。

  “习惯了开放式小区内的氛围,一下变成了封闭式管理,会有困难,我们的想法是分步走。”汪洪江说,现阶段,他们并不打算急着招标外来的物业公司入驻小区,而是先招聘保洁人员把小区“扫”起来,还百姓一个真正干净整洁的小区。

  而更为重要的管理角色保安,汪洪江已经开始联络物业公司参与管理。他认为,如果自己配备正规的保安人员,费用太高,从更加利民的角度看,可以借用物业公司的力量,一步步接手小区管理。另一方面,政府采购的一批全新的摄像头也将分批安装,把小区严严实实看护起来。

  “‘自备’和‘引进’相结合的管理,只是我们这个新封闭小区的过渡式,等百姓都接受了‘物业’这种形态,政府再慢慢退出,引入市场机制。让它真正变成一个现代化的小区。”汪洪江解释道。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3 老“白鹤”新生记 2013-12-06 浙江日报2013-12-0600011;3282704 2 2013年12月0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