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人文世界·钱塘江

巧遇龚应恬

  方竟成

  参加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名城委会议,住河南大厦,竟与潘家园咫尺之距。正好又逢周六,趁午后的空隙,我走进人声鼎沸的古玩市场。 西门入口处有一个来自河北禹州扒村的老人,摊摆着一纸箱,里面有几件很是一般的晚清民国瓷器,但在纸箱后有几片北宋扒村磁州窑系的残片,很是精彩。我捡起一块碗状的残片,白釉黑彩,两只飞鸟随意中充满动态。对着阳光,鸟翅黑彩浓处已见锡光。翻手又看,足底支钉痕迹见晚唐风格。我将残片交还老人,赞扬一句:画得好!不料,这时身后有人用故乡义乌腔的普通话,重复了我的话:画得好!猛回头,原来是龚应恬!这位国内外著名的编导,总是充满出人意外。去年,伦敦奥运会期间,作为中英文化交流的大戏,由他编导的昆曲《红楼梦》艺术片在伦敦、巴黎上映,引起轰动,当地几乎所有报纸都在头版“轰炸式”报道。

  他与我有一段“有戏”的交往。30年前,他在义乌塔下洲一个水轮泵站工作。一天,他父亲从城里割了一块猪肉,而包肉的是半张文化馆编印的文学小报《枣林》,其中的诗文感染了对文学炽热中的龚应恬,他给《枣林》寄来了一组诗。时任主编的我,读后非常兴奋,觉得其中蕴含着一种如春笋要翘首向上的巨力,当即骑了自行车去水轮泵站看他。很快,他的诗在《枣林》上发表,我们也成了“文学之友”。

  我们竟如此又一次见面!早已知道他与邹静之、王刚既是戏剧编演的“哥儿们”,又是收藏研判的“弟兄们”。想不到他已如此着迷,一早已转了潘家园一圈! 很快,龚应恬发来信息,又来车接我去他寓所一观。

  宽大的客厅,显得有些拥挤。一个清代小型立柜之上,随意搁着一架电话;长沙发之边,突然冒出一件半残的明代小枣木凳,那包浆很厚。北窗一旁靠墙是一张长达2.2米的清代长案,工整端庄,光滑如镜,花牙板所刻如意纹流畅如云,显然不是一般民器,为清宫造办处所制。而在一个大型健身器一侧,是一对柞桢木质的阔绰椅子和一个大几。那木椅宽大体量气度恢宏有点令人惊讶,座宽达86厘米,方直造型的后背及扶手挺拔高雅。龚应恬自豪地说:“这是至今发现的全国最大的一对清代木椅,连同一几一榻,是从江南流出来的文革查抄品。是一个南通人找来的,最初想找王刚,我和邹静之先手看货,静之让给了我。王刚知道后也赞同让给我。他们是想激发我的收藏热情。”

  其实,龚应恬的收藏热情,来自他的天性和对人生的理解。他认为人不能没有爱好,生活不能干巴枯燥,从一件家具一势造型一处转角一个榫头中,可品味几百年前的文化、工艺、用材、匠人以及故事波折,其乐无穷呀!应恬早年当过木匠,对收藏的所有家具,都从技艺角度作过研判,从一个平顶黄花梨木箱的榫头中,发现了清早期著名匠人王更的名记。那件半残的小枣木凳,一眼就使应恬钟情。五六年前,应恬花2000元买下的,有人说他是神经病,他却常常坐在凳上清醒地遐想和思考。

  早年,王西彦应邀到义乌讲学,作家的根在故乡的论述,给龚应恬一生影响。他不改乡音,不忘乡贤。在历史剧和小说中,多次涉及所崇拜的骆宾王、宗泽。在他面积不大,挤满各类书籍的书房,一拉开窗帘,沿窗排列着一溜高古石刻和瓷器。几个半山类马家窑彩陶,半圆舒展,极富特色。在古韵沧桑中,透露出多彩线条的变化与潇洒。一方五体投地状的乌石童子,栩栩如生,虔诚纯真。

  但书房显著的位置让给了一张清代红木椅子。龚应恬说:“那天应朋友之约,去古镇佛堂吃狗肉。见一个打锡壶的铁匠坐着它,眼前不觉一亮,花1000元买下了。它是从故乡义乌买来的,所以每天我都要上去坐一坐。”

  龚应恬又是极力捕捉最新动态和不同文化的人。他应邀访问过40多个国家。每到一处,特别感兴趣的是那里的现代化表现和民族个性。当然,不会放过与收藏相关的机会,每次总是有戏。伦敦回来,什么也没买,一个鼓胀的大包一打开,是一盏老式台灯。几年前,马来西亚文化部一位副部长,作为老朋友,将自己收藏的一盏18世纪欧洲出品的银质果盒送给了龚应恬。在回国登机之际,龚应恬告别了送行的艺术家和翻译,他以为马来西亚华人多,候机厅应与新加坡差不多,到处可觅华文乡音。不料,处处皆是英文,这可使不通英文的龚应恬紧张起来。他突然想起,已托运的行李箱未上锁,而那银盒正在里面。他与机场人员用语言、手势,根本无法沟通。情急之下,龚应恬大喊起来,有会华语的吗?一会儿,一位老外走了过来,是美国人,充当了临时翻译,将行李找了回来上了锁。龚应恬这才安心登了机。

  近年来,是龚应恬收藏入迷时,也是创作勃发期。他认为收藏不但不会丧志,反可扶志养志。他从古玉的来历、质地、变幻、砥砺、空灵、滋润中,领略《红楼梦》前所未有的文化内涵。他的昆曲《红楼梦》与其他《红楼梦》的最大区别在于,不仅仅是玉之戏爱之戏情之戏,而是把握曹雪芹一把辛酸泪的辛酸,写出辛酸之戏社会之戏人生之戏。他尽情描写贾府对权力崇拜之盛景,尤其是元妃省亲之场景;又力现无可奈何花落去,好就是了、了就是好的辛酸结局。

  龚应恬一定要放昆曲《红楼梦》的碟片给我看,接着又放了荣获军方最高奖《大冰雪》的片断。当荧屏上出现宝玉、黛玉、宝钗、凤姐、贾母等形象和唱段时,他一边解说是怎样导怎样演怎样设计的音乐,他的眸子闪亮着,比向我展示明清家具时还闪亮。我看到了这位屡屡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飞天奖、金鹰奖、金马奖,以影视《疯狂的石头》、《锣鼓巷》、小说《认识马俊仁》等作品走红的文人之大志大悲大善!

  他一刻也没有闲居。正热火朝天地拍摄由他编导的大型音乐史诗剧《故宫》的第一部,从朱棣迁都北京入手,展示明史大戏。女主唱是宋祖英。我感叹说,这就是让故宫那些城墙城砖城河城井和宫殿花园古木古物都活起来,都有血有肉起来,龚应恬频频点头。

  今秋,又是他大旅行大忙碌之际。应罗马尼亚、拉托维亚、西班牙、美国等六国文化电影界邀请,他和他的团队,前往展映《红楼梦》艺术片,并在罗马尼亚作《中国戏剧与电影技术的结合》的演讲。他幽默地说,当然,再忙也要留一些时间去寻宝淘宝。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钱塘江 00020 巧遇龚应恬 2013-12-06 3199597 2 2013年12月0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