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6版:专版

文章导航

琴瑟相和 美美与共

江干社会组织百花齐放

  琴瑟相和 美美与共

  江干社会组织百花齐放

  文/龙佳佳

  党的十八大勾画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的宏伟蓝图,明确社会改革的具体战略重点是建设现代社会组织体制。2013年11月12日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提出进一步“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春江水暖鸭先知,社会组织体制改革的总体框架的形成,昭示着“小政府、大社会”模式将逐步成为未来社会组织建设创新的基本形态。

  杭州市江干区紧紧围绕打造国内一流现代化中心区和创建全国社会组织建设创新示范区的要求,以推进政府职能转型、满足群众服务需求为两大指导思想,以政策、资金、项目、人才、场地为五大推动载体,以民生、民主、民治、民利、民意为促进目标,大力推进社会组织“五二五”助力行动。到目前,江干区社会组织总数达1430家,登记注册社会团体86家,民办非企业176家,其中采荷大地学前教育集团、夕阳红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被评为中国社会组织5A等级民办非企业单位,形成百花齐放、春色满园的繁荣局面。

琴瑟相和

小政府杠杆撬动社会组织蓬勃发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抓住了当前行政体制改革的要害问题。此次改革的重点之一正是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的关系,推进政府“自我革命”,由此传递与释放出的巨大改革正能量,对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意义重大。

  近几年来,江干区作为基层社会单元的直接主管单位,准确把握改革的春风,进一步创新机制,推政策、聚资金、立项目、引人才、赠场地,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着力培育、发展、扶持社会组织,以杠杆效应撬动社会组织在社区服务、社区互助、民主自治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成为输送政府职能转移的“毛细血管”。

  当前,社会组织整体上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存在着资金、人才、制度等自身建设薄弱问题,服务能力先天不足。社会组织承接公共服务的能力将是政府购买服务改革成败的关键,培育与发展社会组织,便成为一个现实的选择。

  江干区突破原来的公开招投标、定向购买、公益福彩金补贴、社区服务项目补助等方式,通过设立全市首家社会组织发展基金会——杭州市江干促进社会组织发展基金会运作,为公益项目“埋单”。

  每年,江干区预计投入500万元的社会组织培育专项资金,用于建设社会组织公共服务平台、公益项目招投标、培育孵化社会组织、引进和培养专业人才,以及对优秀社会组织的奖励。

  以“华语之声”全家福项目为例,项目设立为江干区1800余名耄耋老人拍张全家福,预算15万元。立项仅10天,江干区就发放出第一笔启动资金3万元。

  “这笔钱,我们是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项目完成后,社会组织应如实汇总经费支付、使用情况,接受政府相关部门监督检查。”江干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一旦发现社会组织在经费使用中,严重违反财务制度,评审委员会办公室将终止经费发放、追回已拨付经费。

  通过制定一整套完整的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制度、工作流程和绩效评估细则,2013年江干区购买社会组织公共服务预计达6000万元。在今年申报项目的社会组织中,通过层层PK,最终“蒲公英家园”、“癌症患者关爱行动”、“心智障人士个案管理”等34个公共项目脱颖而出,共获得150万元资金,在江干开展为老、为残、为弱等方面的公益服务。

  社会组织工作,涉及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社会组织的培育需要政府不断创新、加大扶持力度;更需要政府准确把握社会广大居民群众日益的多样化需求,琴瑟相和,奏响多元化社会组织承接政府放权和实施社会服务职能的共鸣之音。

  江干区将社会组织工作列为全区创新社会管理的五项重点工作之一,在区政协四届一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培育发展社会组织”提案作为重点提案,重点办理、重点落实。2012年5月,江干区成立“杭州市江干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负责围绕创意和居民需求,建立健全孵化机制,着重培育有发展潜力、社会急需的社会组织。至今为止,江干区成功培育“少不了帮帮团”、“谢需工作室”、“民意调查工作室”、“棒棒堂社区托管学校”等35家社会组织。

  “为无为,则无不治”。转移政府职能,意味着放权。“杭州市江干区社会组织网”正式上线,正是政府“无为”却“有为”的生动践行。

  “杭州市江干区社会组织网”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设立的一个社会组织信息披露平台,适时公开社会组织申请筹建、登记备案、日常运行、年检评估,以及变更注销等相关信息。打开网页,点点鼠标,就能办理各种与社会组织相关事务。遇到不明白的,网页上还有在线交流平台,第一时间为民众解答各种咨询诉求。

  社会组织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更是政府职能有效的延伸。为进一步强调社会组织承接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意义,提升社会组织服务水平,2013年初,江干区陆续出台《关于促进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的实施意见》及8个配套文件,明确规范社会组织工作的发展重点、实施原则、评估方式、操作流程等内容,使之成为承载民众生活需求的幸福港湾。

  近两年江干区对政府出钱购买服务、实施市场化运作模式的探索,如今已在全区铺开。2013年10月17日,浙江省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建设工作会议在杭州召开,江干区作为率先实施社会组织建设管理综合改革四大试点之一,社会组织创新管理模式得到社会各界的肯定。

美美与共

大社会需求覆盖小康生活全面进程

  总投资300万元悉心打造,500多平方米办公面积,绿色主调的简洁风格……2012年3月,江干区凯旋街道社区组织服务中心——“凯益荟”成立,成为杭州社会组织领域“第一个吃螃蟹的机构”。

  “凯益荟”意为凯旋街道公益组织荟萃,“凯益荟”作为一个社会组织服务管理平台,一方面为社区居民提供了文娱艺术、法律调解、为老服务、少儿教育以及心理咨询等多种需求服务,另一方面为社会组织提供注册登记、能力建设、办公场地等软件、硬件上的帮扶服务,犹如一座桥梁,最大程度地拉近了社区居民与社会组织间的距离。

  截至目前,“凯益荟”已入驻 “四点半课堂”少儿教育工作室、“夕阳红”居家养老工作站、“爱心联盟”志愿者协会等多家公益机构,在中心备案登记的社区社会组织有193家,涉及社区服务、文化体育、社会事务、慈善救助、疏导维权、市民教育六大领域。

  “凯益荟”的突出优势在于,将社会组织聚集在一起办公,抱团发展,在宣传、活动策划、志愿者招募等方面,发挥出资源整合和共享的效益。

  作为江干区创新社会管理,扶持公益性社会组织发展,建立新型政社合作关系而采取的新型公益性服务机构,“凯益荟”在促进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互动的同时,成为社区居民自我服务的实践平台,并很快被视为江干乃至杭州培育发展枢纽型社会组织的典范。

  江干区在“凯益荟”试点基础上,总结经验,逐步推广,鼓励更多街道(镇)建立社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今年5月,相继指导采荷街道、闸弄口街道、九堡镇等建立社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办公面积共计3700平方米。

  当前,社区团体绝大多数为文体类社会组织,组织松散、现代服务型的较少,难以满足居民群众日益个性化、高端化的服务需求。为了更好地发展,江干区大力拓展服务范围,全区形成1340家社会组织,基本覆盖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串联成一条较为完整的公益生态链,造福民生。

  截至今年11月,江干区120多个“和事佬”协会,近千名“和事佬”化解基层矛盾2100余件,协助、参与人民调解700余次,调解成功率90%以上,显现出民间“草根”力量的独特优势,成为社会矛盾的“稀释剂”;“夕阳红”居家养老服务机构为全区3万余位70周岁以上老人提供无偿、低偿的陪聊、代购、医疗、送餐服务,成为政府管理的“减压剂”;区慈善总会推出“送碳行动”、“一家亲行动”等活动,给2000余户困难家庭送去支持,成为社会融合的“粘合剂”。

  在居民和社会需求日益多元的今天,社会组织已成为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左膀右臂”,他们主动承担了许多市场不愿意承担,而政府职能又不能很好解决的社会职能。

  社会组织的专业化水平决定了社会组织的生命线。江干区高度重视社会组织专业能力的培养,大力发展行业性专业性社团,积极引进社会工作师、心理咨询师、专业律师等各类专业人才到社会组织工作,培育谢需工作室、何钧心理咨询工作室、绿康老年康复医院等多家专业社会组织,让社区服务更专业、更贴心。

  随着公众参与意识的不断提升,“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作为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这个新提法既可看作对几年来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的肯定,也将成为对我国未来基层民主建设的一种新规划。

  江干区在全省率先推出社会组织参与政府评价工作,即每年选100家社会组织作为单独界别,对政府工作进行评价。保障社会组织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此外,江干区进一步畅通社会组织建言献策的渠道,江干区政协每年拿出2个名额给社会组织工作人员竞选,进一步增强他们的政治责任感,调动他们参政议政的积极性。

  预计到2015年,江干全区社会组织总量达到1600个以上,实现每万人拥有15个以上。在一个现代社会中,政府、市场、社会是人们展开公共生活的三种机制。在未来三十年,随着我国像引入市场经济向市场放权一样,加大向社会放权的力度,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我们或可以预见,伴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深入发展,社会组织的繁荣兴盛将进一步成为江干经济社会中不可或缺的社会架构力量。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6 江干社会组织百花齐放 2013-12-05 浙江日报2013-12-0500020;浙江日报2013-12-0500022;浙江日报2013-12-0500021;浙江日报2013-12-0500027 2 2013年12月05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