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老街
新潮地
记者 陈敢 通讯员 陈道平
说起海门老街,每个老椒江都有一番感触。在改建前只是老海门的一条普普通通的街道,台州椒江那时候有着许多这样的街道,却独有海门老街在城市的飞速发展中得以保留而突显出其存在价值,成为椒江人缅怀过去的寄托,“海门老街”这个称呼也成为它特有的名字。
刚刚过去的一个星期里,老街上人山人海,因为海门老街旅游文化节活动,这条街成为新老海门人的焦点。走在铺着石板的街道上,观望街道两边古老的木屋,一种久远的古韵迎面而来:白墙灰瓦,古老的花格窗、精致的“牛腿”,暗红色的门窗......仿佛让你觉得穿过时光隧道走进了那个遥远的年代。
这条海门老街几乎浓缩了海门几百年的历史。《康熙临海县志》记载,明洪武二十年,明朝大将汤和拆黄岩县城墙石料筑海门卫城,高二丈五尺,周围五里三十步。城有五门:东曰晏清,西曰宁远,南曰德风,大北曰临江,小北曰静波。临江门即今中山东路之城门头。清康熙二十四年,朝廷设浙江海关分关于葭沚;咸丰二年,海关迁至临江门吊桥头外,俗年称“台大关”。至清光绪二十四年,海门港正式立埠通商后,此处街道日趋繁荣,店铺林立,商贾云集,盛极一时。
如今的老街,街南面以清代典型的江南楼宇建筑为主,街的北面则以民国时期海派欧式牌楼独领风骚。老街的遗存所呈现的是一个多世纪以来,海门工商业的繁荣和城市发展所带来的历史、人文的变迁。“这几年,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海门老街人气旺了起来,一年比一年热闹了。”当天,居住在椒江区海门老街边上的居民张建平感慨道:老街文化味越来越浓!
老街的“重生”还要从2001年开始说起。当时,椒江对这条长约225米、占地2.1公顷的百年老街进行了保护性修复与再造,对古建有专门研究的上海同济大学教授常青,带着二三十名硕士生、博士生进驻老街,对它进行了细致的体检,最后开出了“修旧如旧”的处方。
在不少地方,为了图方便,将原址推倒重建,然后利用切割机的高温对木板烘烤,进行“做旧”,尽管外貌酷似老街,但没有了古色古香的韵味。而“修旧如旧”的难度就是,拆下后的每一根木料、装饰物除需更换外,每一处都要按原样装上,难度与成本很高。为了保存老街的古味,维修人员先用照相机拍摄留档,然后一一记录拆下的如“牛腿”、“牌坊”所在的位置,进行清洗包好保存。设计、制作了颇具特色的海门老街门牌编号,然后物归原处。
经过了4年的修复,重现在人们面前的是古色古香,白墙灰瓦,朱赤雕栏的老街。不仅是“修旧如旧”,曾经入驻的老字号商铺重新归置此街,有始建于1175年的“同康酱酒坊”,1806年的“方万盛药房”、“阜大药房”等。
说起对老街的名字,还有一个趣事。海门老街原名北新椒街,故有人说就叫北新椒街吧。但因方言“北新”与“不幸”谐音,人们不喜欢,所以干脆就叫“海门老街”。2010年9月,老街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
然而,由于缺乏文化聚合力,这些闪亮的元素犹如散落的珍珠,未能形成鲜明的街域特色。对此,椒江区提出:“巧打旅游文化牌,建设文化名街”战略构想。从2011年开始,椒江区连续3年举办海门老街旅游文化节,经过大量的民意调查,发现海门老街旅游文化节广受市民的欢迎,针对前两届海门老街居民反映的旅游文化节期间行车困难问题,他们特地将美食节的摊位进行压缩,精选那些台州美食,增加了台湾风味集市。
如今漫步于老街,又仿佛回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不过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让老街多了几分现代的气息,老街显得年轻了,焕发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