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新闻时评

公车改革,破冰之后待融冰

  新闻背景:近年来社会上对于公车改革呼声不断。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明确要求“坚持社会化、市场化方向改革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公务用车实物配给方式”、“取消一般公务用车,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群众为之叫好,并期待公车改革尽快实现从“破冰”到“融冰”的升级。

  公车改革动真格

  中国青年报:一说到取消一般公务用车,马上有专家预言公车改革将每年减少财政支出1000亿元,节约效果可以说是大大的。经济账当然要算,但取消一般公务用车的政治意义要远大于其“经济效益”。这种政治意义就是,消除公务人员中普遍存在的特权思想,改变一些领导干部的骄横心态,纠正公仆与国家主人之间关系的错位,彻底扭转领导干部道德标榜与道德实践脱节的被动局面,使党和政府重新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戴。

  新闻晚报:《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的出台,在我国公车改革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公车改革不再是“摸着石头过河”,而是有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不再是零敲碎打,而是“全国一盘棋”。更重要的是,此次改革力度之大甚至超出人们的预期,除保留省部级以上官员专车以及执法执勤等特殊公车外,其他一般公务用车均在取消之列。这样的“一刀切”显示了毅然决然的决心和勇气,也让人们对公车改革的前景充满期待。

  京华时报:交通补贴很自然地完成了公务活动的市场化承载,从总体上大大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效率。因而,这次改革的意义就在于,契合了社会心理,最大限度地减少浪费、减少个人占公家便宜,同时又很好地发挥了社会和市场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中央此次作出规定,切准了民众脉搏,切合了实际需要,堪称一次破冰之举。

  湖北日报:公车改革的意义和价值,不仅在于降低行政成本,更在于彰显党和政府自我革新的勇气和魄力。公车改革的锐意推进,将真实地证明和检验着我们对于深化改革的态度和决心。敢于趟深水,敢于啃硬骨头,敢于碰触灵魂,改革终将一路向前。

  破冰容易融冰难

  新华每日电讯:如果用一句话形容公车改革的现状,“破冰容易融冰难”是比较准确的概括。近些年零零星星的公车改革试点,都带有“破冰”意义,但很多改革探索往往止于试点,一些先行先试地区的优秀经验也没有向其他地区推广。那些没纳入试点范围的地区,则对改革普遍持观望态度,这也正是公车治理一直坚冰难融的原因。

  人民日报:个别地方的单兵突进固然让人心生振奋、充满期待,但指望某个地区在自主探索中找到“万全之策”,成为各地均可效仿的改革样本,恐怕也不太现实。唯有总体部署,并通过人大监督、财政预算收拢三公消费边界,才有可能使“公车改革”走出一条符合实际的可行之路。

  光明日报:公车改革必然会触及官员的既得利益,褫夺其现在享有的部分福利和待遇,因此,任何一项车改方案,均应体现“减法”和“让利”思路,而不该将以往附着于公车之上的那部分利益转换成其他方式继续享用。很多地方之所以热衷于“货币化”的改革思路,根源即在于利益的腾挪。更糟的结果还在于,有些地方官员补贴也拿了,公车还照开不误。这算什么改革?

  北京商报:毫无疑问,采取适度的货币化、社会化手段,肯定会降低行政成本。至此,公车改革有了一把标尺。但是,刻度还需要细分。在社会化和市场化的改革方向之下,市场仍在等待细节。

  改革升级正当时

  人民网:在公车中,除了专车就是一般公务用车,而一般公务用车是取消。随后就是公车拍卖、聘用司机不再续聘、有编制的司机转岗等问题。当然,公车拍卖之前要评估。同时,会“保留必要的执法执勤、机要通信、应急和特种专业技术用车及按规定配备的其他车辆”。

  大洋网:公车改革要来真的,监督和罚则就必须来硬的。没有过硬的预算监督体系,花多少钱都得不到有效的阻止和制约,甚至连一个简单的公车数量,都常年见不得光,更何况即便违规用车,也看不到具体详细的罚则。如《条例》所言,激活现有预算、人大等制度化监督力量,显然会成为改革成败的核心。

  光明网:公车消费分为采购环节和使用环节,以往一些部门和地方政府推出的公车贴牌和货币化改革等举措,主要着力点在于公车使用环节,目的是防止已经采购的公车被滥用;相比之下,从采购环节进行严格规范,束紧政府部门采购公车的“钱袋子”,为公车购置划定醒目的红线,更能起到从源头治理公车乱象的效果。

  新华网:微博近年来的兴起,为百姓、微博达人监督公车“私奔”提供了更为方便的自媒体平台。但值得深思的是,对公车私用的监督不能只靠老人、孩子和微博,作为公车改革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关部门应当回应民意期待,及时公布公车数量和年支出总数,并出台更严格的制度上的保障,例如推广公务车贴或公务车专用标示、牌照,确保每一辆公车都运行在阳光下、监督下。

  中国新闻网:公车私用只是“车轮上的腐败”较为集中的一个形式。公车超标、公车浪费等同样是“车轮上的腐败”。因此,遏制“车轮上的腐败”,既要建立健全公务用车的配备、使用等制度机制,也要建立健全保障公众知情权、监督权、表达权的制度机制,使对公车配备、使用情况的检查、监督、问责落到实处。


浙江日报 新闻时评 00006 公车改革,破冰之后待融冰 2013-11-30 浙江日报2013-11-3000012;3275861 2 2013年11月30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