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经济·大事件

浙江相关企业人士表示——

“最终会殃及欧盟企业自身”

  本报杭州11月28日讯

  记者 刘乐平 通讯员 沈鑫

  欧盟发表声明,将对从中国进口的太阳能玻璃征收17.1%至42.1%的临时反倾销税。

  遭遇关税惩罚的中国出口商,被指控以低于成本价在欧盟销售太阳能玻璃,令欧盟生产商遭受“实质损害”。该种玻璃用于生产太阳能电池板,而后者自身就是美欧对中国发起贸易调查的焦点所在。

  “欧盟此举跟之前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双反’如出一辙,是为了打压中国产品出口。我们企业很无辜,也很无奈。”听闻这一消息,浙江一家在业内排名靠前的光伏玻璃生产企业相关人士发表了上述意见。该企业去年对欧盟太阳能玻璃出口额大约在6600万元人民币,占集团总销量的5%左右。

  今年2月5日,欧洲太阳能玻璃制造协会向欧盟委员会正式提起申诉,指控中国企业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在欧洲以远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太阳能玻璃产品,并要求欧盟对中国企业展开反倾销调查。该协会代表了占欧盟太阳能玻璃产量超过1/4的生产商。

  该协会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布消息称,从2010年至2012年,欧洲市场对太阳能玻璃产品需求增长了不到5%,而同期中国企业在欧洲市场的份额已从8%飙升至27%,现在欧洲进口的90%的光伏玻璃产品来自中国。

  对于“以低于成本价在欧盟销售”的说法,上述浙江企业人士反驳称,“首先,我们在欧盟销售的太阳能玻璃产品是有利润的,并没有亏本在卖;其次,我们出口到欧盟的产品售价是高于国内产品的。基于这两点,欧委会公告里所谓的‘低于成本价销售’就是不成立的。”他进一步指出,“欧盟调查的太阳能玻璃生产成本并不能代表中国,不能用土耳其的生产成本来衡量其他国家,不然你得出的结论也是不科学的。”

  浙江省太阳能行业协会秘书长沈福鑫表示,太阳能玻璃只占整个组件成本的2%至3%。欧盟此举只是针对太阳能玻璃这一单品,只影响到中国企业总计5000多万欧元的对欧盟出口额。浙江太阳能玻璃生产企业数量很少,对整个光伏行业的影响很小。

  “尽管涉及金额不高,但值得注意的是,这是继去年欧盟针对中国出口的光伏电池组件的‘双反’后,又增加了另一个产品系列。”沈福鑫说。

  浙江企业人士还表示,欧盟本地太阳能玻璃企业的生产能力根本满足不了太阳能板生产企业的需求,而光伏玻璃产能的90%在中国,“欧盟的光伏企业需要太阳能玻璃,不从中国进口怎么办?到头来还是会影响到自己。”沈福鑫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一旦反倾销最终认定成立,首先影响到他们(欧盟太阳能玻璃生产企业)的客户,但最终反过来还是会影响到他们自己。”

  “我们企业对每个市场都很重视,不会对欧盟市场轻易言弃。下一步的应对措施,公司还在研究当中。”上述太阳能光伏企业负责人说。

  按照欧盟法规,欧盟政府必须在6个月内投票决定,是否将临时反倾销关税转变为长达5年的永久性反倾销税。


浙江日报 经济·大事件 00010 “最终会殃及欧盟企业自身” 2013-11-29 3276609 2 2013年11月2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