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经济

水毁工程大整修 城市排涝布新局

姚江畔,冬修水利脚步急

  【编者按:治水患、保民生,修水利、兴农桑,浙江对水利建设的重视从未懈怠。

  今年,经历了罕见干旱和台风之后,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更是提出以砸锅卖铁的决心大兴水利,切实提高防洪排涝能力。

  无论是修复水毁工程,还是继续兴建大型项目,各地都呈现出兴修水利的高涨热情。希望各地在水利补“欠账”的同时,加快科学规划,围绕“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饮水”要求,真正做到“兴水利、防大灾、除大害”。】

水毁工程大整修 城市排涝布新局

姚江畔,冬修水利脚步急

  记者 颜伟杰 通讯员 郑盈盈

  这些天,余姚北部紧挨着杭州湾的小曹娥镇,海风吹来寒意阵阵,郁郁葱葱的小麦正在地里静静地等待越冬。平静的村庄和田野,已看不出一个多月前被台风“菲特”打乱的秩序,只剩排灌渠道的壁沿上一条条黑黑的水渍若隐若现。

  “虽然那时候这里不像城里那样淹得厉害,但大水还是漫了近半个月才退下去。”在小曹娥镇人和村洪家路江边,正在施工的赵家力和队员们忙着对沿江及附近农田排灌渠道进行清淤、砌石,并将原先宽窄不齐的河道统一拓宽。

  冬季来临,我省各地陆续开始了冬修水利工程。经历“菲特”重创的姚江流域自不必说,上虞、余姚、慈溪等地被洪水冲毁的堤防、泵站等小水利正全面整修,而另一方面,针对余姚及姚江流域的“第二出水口”找寻工作也被提上了日程。

  重整水毁工程

  水利基础设施损毁严重,一度让余姚凤山街道水利站站长黄狄青心疼不已,不过现在他的心情舒畅了不少:水利站提出的28个水毁水利修复项目建议,被对口帮扶援建的宁波保税区工作组全部采纳,部分项目还超出最初的设想要求。

  “工作组不仅考虑了水毁设施的修复,更以‘菲特’水灾水位为基础提高了街道整体的排涝防洪标准。”黄狄青介绍说,凤山街道不仅是余姚的城市中心所在,辖区内更有姚江、中江、东江等多条河流流过,水网密布。

  水系众多,加上地势低洼,一旦碰上洪水极易在水流拐弯处引发决口。黄狄青告诉记者,凤山街道漕里水渠的一个弯曲处就在大水中被冲开了大口子,水还冲进了渠下的农田。“所以我们决定将那20米左右的弯曲水道拉直,并对下游450米水道疏浚、加固,提高其行洪能力。”

  老旧水利设施翻新休整也成了这次冬修的重点工作。凤山街道九垒山村界牌桥老泵站建成时间较早,两台分别为22千瓦、15千瓦的电机还是用皮带传动的。在水灾中,这个泵站机房进水电机被淹,完全失去排涝能力。

  “像这样的泵站,在凤山,乃至整个余姚都还有许多。”黄狄青说,但今年余姚市水利部门已对这些年久失修的水利设施展开了全面排查,并对符合改造条件的机房地坪进行垫高作业,同时相应加高排水管、机房房顶,并把电机更换为先进的轴流泵。

  位于姚江中游的陆埠镇,也是受“菲特”影响最重的地区之一。全镇溪道堤坎冲毁11.21千米,拦水堰冲毁126处,山塘溢洪道受损9处,排涝站受损7处,水闸受损9处,9个村的农民饮用水受到影响。目前,该镇20个行政村的急、难、险小型水毁水利设施正在紧张修复除险中。

  与此同时,鄞东南沿山干河、姚江东排、小浃江等流域排涝工程加快实施,开工建设60公里并完成整治35公里,平原排涝条件逐步改善;曹娥江至慈溪引水工程实现全线通水,钦寸水库输水隧洞宁波段及导流洞全线贯通。

  考虑“北排”分洪

  修复水毁工程,提高防洪标准,是最直接的应对之策。但“天灾”过后,我省的水利人开始思考:积水为何迟迟排不出?现有的排水系统应如何改善?

  “除了处在‘锅底’的地势,余姚像绝大多数浙北的城市,每年4月至10月都要经历半年之久的汛期。另外,由于地处杭州湾南侧沿海,上虞、余姚、宁波等地更易受到台风暴雨频袭。”浙江水利水电勘测院副总工程师黄昉说。

  一旦台风暴雨与冷空气流辐合,形成雨量大、强度高、历时长的特大暴雨,极易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这次强降雨灾害确实超过了我所见过的余姚历史上的任何年份。”宁波市水文站站长杨辉告诉记者,除了雨量大,排涝难最主要的原因外,还有余姚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姚江下游排水不畅。

  余姚南部是山地丘陵,北部是滨海平原,中部是呈带状低洼的姚江平原。姚江干流自西向东从城区穿过,同时有南北数条支流汇合于姚江。无论南边还是北边出现洪水,最后都会汇流到“锅底”姚江,如果姚江流域也有洪水,情况则会更加危急。

  历史上,姚江的排水一直靠“东排”泄洪。姚江自西向东,与奉化江汇成甬江,最后东流入海。不过,从河流自身讲,奉化江的长度远短于姚江,当两条江都有洪水时,奉化江的水势足以将姚江水阻拦在三江口而先行入甬江。这也是今年姚江排水不畅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为了改善余姚泄洪能力,省水利厅和当地水利系统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尝试新的泄洪方式:“北排”,即往杭州湾排水。1992年《姚江流域综合规划报告》中曾提出,姚江增辟向杭州湾排水出口;建库蓄洪;低洼地区围圩电排等规划方案。

  不过,黄昉解释,余姚地势北高南低,“北排”有天然的困难,如要排水,只能加泵强排。但在本次台风“菲特”期间,正值大潮汛,北部闸口在10月7、8、9日三天的最高潮位分别高达8.1米、8.3米、7.9米,影响了排涝效果。

  同时,由于上游河道不配套,河网密度小,调蓄能力弱,加上候潮排涝和超标准的强降雨产生了大量的径流,加上北部闸口的排涝能力只满足20年一遇的设计要求,影响了北排水闸排涝能力的进一步发挥。

  “大水过后,我们就和余姚方面再次对北排的方案进行了调查。目前,我们有可能针对姚江上游的北排能力,形成一个综合方案,其中包括了整治上游河道、逐级泵站强排、拓宽下游行洪道、以及出海口的水闸建造。”黄昉说。

  强化城市排涝

  “城市防洪,除了前面谈到的流域性防御,还有很重要的一块,就是城市自身的防洪能力建设。”黄昉说。

  今年“菲特”期间,许多城市经历了积水围城的困境,除自然原因外,城市化进程加快,农田、水面率减少,以及城区排涝设备、设施等情况制约,也是导致城区低洼地区遭遇积水的原因。

  “这次洪水灾害中,就有个比较明显的对比。”余姚市水利局副局长毛洪翔向媒体解释,除了姚江中下游因地势较低受淹乡镇外,与城区相邻的乡镇通过水泵抽水,可以暂时把农田和沼泽作为蓄洪区,而市区只能依赖河道自然排泄,当水位存在落差,城区积水外排就变得格外困难。

  “这的确是越来越多中小城市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宁波水文站站长杨辉说,“城市范围的扩大,会在泄洪方面造成两个不利因素,一是地面硬化使得径流量加大;二是同时加快了汇成水流的速度。”

  杨辉介绍,下雨初期的20至30毫米降水,通常不会停留在地表形成水流,也就是地理学意义的“径流”,而是依靠土壤、田地的消化能力,存留在土壤里,这是土地调蓄雨水的“天赋”。但城市开发过程中,不仅河塘、湿地逐渐消失,城市硬化道路也挤压了土地的天赋。

  “20至30毫米的初渗,看似少量,但作用不可小觑,”杨辉分析,现在城市多是水泥和柏油马路,不能下渗,地面硬化使得这部分雨水很快形成了径流,大大加快了雨水汇流成水的速度。

  “打个比方,城市未开发之前,区域内的河水70%流入河道,其余的30%可以通过自身能力消耗,而开发之后,则要将100%的洪水流入河道,对河道的压力变大。”杨辉说,“但是,河道的规划标准是既定的,而城市开发是不断进行的,在这种情况下,增加城市的自我消化洪水的能力、增加有初渗能力地面的比例和面积,就显得更加重要。”

  “在这方面,国家已经有所动作。”黄昉介绍,今年10月17日,国务院公布了《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规定自明年起“新建、改建、扩建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应当配套建设雨水收集利用设施,增加绿地、砂石地面、可渗透路面和自然地面对雨水的滞渗能力。”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在前期大排查的基础上,也提出了宁波全市防洪排涝工程建设的近、中期目标任务。”宁波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说,今年宁波有望完成70亿元的投资目标,投资完成情况创近年来新高。

  当然,防洪排涝我们的许多观念也该变通变通,“雨水也是一种资源,不必一排了之,如果每栋建筑都设置雨水回收装置,不仅能减弱径流,帮河道分担一些排涝功能,还能回收再利用。”黄昉建议说。


浙江日报 经济 00009 姚江畔,冬修水利脚步急 2013-11-29 3276615 2 2013年11月2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