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8版:人文世界·阅读会

《日课2014》带来的味道——

母语温暖,日日相伴

  本报记者 曾福泉

  翻动日历,往往给人心不断地注入紧迫和匆忙;而眼前这一套四册可做日历使用的图书《日课2014》,却似乎能为新一年的生活开启安定的节奏,带来温暖的氛围。

  这套图书辑录民国时期小学低年级教科书,依照春夏秋冬的四季顺序,以一日一课的体例重新编排呈现。所据母本有《蒙学读本全书》、《新法国文教科书》、《初级小学国语常识课本》、《中国公民》、《新时代音乐教科书》等,达上百种,涉及各类学科,时间跨度三十余年。

  虽然都是小学读本,然而小书不小,俱是大家编写,自有其价值。在那个“咸与维新”的年代,大文化人醉心于“作圣启蒙”,正像19世纪的法兰西史学家亲自为小学生编写历史课本一样,他们着眼于为史无前例的共和之国教育一代新人。古典尚未走远,新文化汹涌而来。在胡适、鲁迅、叶圣陶、丰子恺等一代巨匠手中,全新的白话文正在被塑造。时人倡文言者斥其粗鄙,今人视之却以为从容优雅。它进入了总角小童手里捧着的一本本教科书,并最终成为我们如今言说和书写时的模样,成为我们的母语。这就是民国之风,它留下了值得回望的新传统。

  有文,还有图。一管毛笔勾勒出家园和衣冠,写下历久弥新的正楷字。日日开卷,都与百年前民国时人所思所想相呼应,这是一件奇妙的事。打开《日课2014》,翻到“清明”这一天,便是一课祭祖之礼:“清明节这一天,父亲带我去上坟;到了祖父祖母的坟前,父亲行礼,我也行礼。”翻到“雨水”这一天,便是一课《春雨之后》:“大门外,有空地。春雨之后,春草勃生。野花千百,开于草际。草如锦,花如绣。”这样的语文,叙事简洁明了,写物恰如其状;比喻生动,音韵和谐;情景交融,深蕴义理。虽然是初登大雅之堂的“新话”,可汉语的精魂依然在其中昂扬地生长着。又如这一课《秋季的田野》:“秋风起,天气凉。秋云淡淡雁成行。棉田白,稻田黄。家家农人去来忙。红叶村,芦花港,处处听得虫声响。”

  翻阅本书,也许能让我们暂时从冰冷的条例、枯燥的公文和杂乱模糊的网络话语的包围中抽身而出,重新寻获母语的温暖。《日课2014》穿越时空,带来现代汉语初生时的惊艳风华,也带来提醒:我们正在使用的语文有着惊人的表现力,它的内涵正如我们的心灵一样丰富,它的外延正如生活本身一样广阔。

  在日复一日的寻常讲述中,教科书的编写者们用这一语言写场景,讲故事,教授常识,叙说人伦,描绘天地万物,抒发心底感情。日常生活所积淀的那种不变的味道,也即“凡人的历史”,正是接续我们精神脉络的力量。比如,结束了一天的工作,略带疲惫地打开这本日历书,眼见一副温馨的家庭情景:“晚饭后,父母子女,围坐桌旁。父写信,母记账,子女温课”,或能稍慰心绪。又如,在和风旭日之时到野外郊游,翻开日历,读到本日之课:“花落水面,随水流去。小蚂蚁,立花瓣上,似乘船”,或能会心莞尔。

  《日课2014》出版方读库认为,这套书既适合小朋友阅读理解,也能帮助大朋友们安排工作和生活。而本书甫一面市即广受好评的最大原因,恐怕还在于它为当代人提供了一个每天都能亲近母语并感受其魅力的机会。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阅读会 00018 母语温暖,日日相伴 2013-11-29 浙江日报2013-11-2900011 2 2013年11月2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