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人文·社会万象

杭州沿山河社区“家文化”成时尚——

邻里如亲 童叟有依

  记者 何苏鸣 通讯员 丁晶晶 陈勇

  本报杭州11月27日讯 今天早上8时许,杭州北山街道沿山河社区居民宋德法就出门了,“昨天晚上把卡片填好了,得赶快送过去。”

  让宋德法记挂的,是社区往每个楼道发放的暖心卡,在那上面,每个人都可以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微心愿和心里话。

  “以前社区老来问我们的心愿,安排志愿者来替我们完成,现在我也可以为别人做点什么了。”从拿到这张暖心卡,宋德法就一直琢磨着写点什么,最后,这位65岁的退休职工一笔一画写道:“愿意为楼道邻居提供各类便民服务。”

  “我叫陈有华,我愿意为大家免费进行电工服务。”“我叫舒志卫,可以为大家提供绿色植物养护指导。”“我叫邵文鸿,愿意与社区困难家庭进行结对帮扶。”“我叫易万,我可以为大家提供法律咨询”……

  “没想到,我们的社区居民都那么热心,愿意无偿地为邻居提供服务和帮助。”这两天,社区书记杨晓霞正带着几位社区干部对收集上来的暖心卡进行分类登记,“能够互相满足微心愿的,我们替他们交换联系信息,暂时找不到圆梦人的,我们会找个周末把信息公布在社区广场,让大家自由结对。”她告诉记者,社区的第一批暖心卡制作了500张,到今天已经全部收回,还有不少没领到卡片的居民,自己找了张小纸片,模仿暖心卡的格式,把自己的信息填上去,“有了这样邻里守望互助的氛围,社区的人气一定会越来越旺。”

  在沿山河社区,“家文化”的味道正越来越浓。上个月底,社区办公室收到了一封表扬信。让家住沿山河3幢的高孝胜老人和家人充满感激的,是沿山河社区的另外一张卡片。

  原来,高孝胜老人的老伴翁永海今年已经78岁了,那一次,患有高度抑郁症的他趁家人不注意出走,找不到回家的路,又无法和人正常沟通,在离家几公里外的马路上发脾气,“多亏了社区发给我们的这张平安卡,不然我们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高孝胜说的平安卡,是社区面向60岁以上老人发放的联系卡,在上面,不仅有老人的姓名和年龄,也留下了老人的既往病史。

  杨晓霞告诉记者,为老人发放连心卡的念头,源于一次意外。今年夏天,社区的一位老人在外出途中忽然昏倒,尽管被路人送往医院并抢救脱险,可无法联系上的那几个小时,让家人着急不已。“让老人携带这张卡片的目的,就是万一有意外发生,可以有针对性施救,并尽快通知家属。”为了防止卡片遗失造成恶意欺骗,细心的工作人员把联系电话统一留成社区的办公电话,便于信息确认。

  除了邻里互助的暖心卡、关爱老人的平安卡,在沿山河社区,还有一张为便利居民生活设计的连心卡。在天目山路101号2单元的80岁独居老人斯月凤家里,记者看到了这张属于社区每一位居民的卡片。在上面,不仅每一位社区工作人员的职责和联系方式一目了然,平时生活中有可能用到的便民电话也一应俱全。

  “邻里如亲,童叟有依。”最新一期的沿山河社区报上,杨晓霞把自己最喜欢的两句话做成了报头,在她的心里,这个有着1514户居民的大社区,是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


浙江日报 人文·社会万象 00015 邻里如亲 童叟有依 2013-11-28 3250597 2 2013年11月28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