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生态改造 城区渐变景区
常山旧住宅区“返老还童”
县委报道组 汪峻 胡江平
本报讯 连日来,在常山县城南小区中心空地上,工人们有的在浇筑凉亭地基,有的在种植苗木,有的在铺设广场地面,一个小型市民休闲公园初见雏形。该小区之前已完成外墙改造、道路翻修、场地绿化等,如今又要重建公园,使这一20多年的老小区越来越显“年轻”。
而这只是常山旧住宅区生态化改造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常山加快打造山水园林城市,注重城市生态系统建设,加快实现由城市向景区转变,而旧住宅区生态化改造便是其中重要一环。自2008年开始,该县连续5年将旧住宅区改造作为政府十大为民办实事项目。至去年底,已完成9个旧住宅小区改造,总面积52.2万平方米,惠及居民5500多户。
傍晚时分,来到东苑小区,远远就能听见音乐声,20多名妇女正在小区广场上跳排舞。她们说,这里原本是一块闲置多年的空地,甚至一度成为居民的菜地,而另一边却是小区没有一块像样的地方用来搞活动,像她们以前跳舞都要步行近半个小时到文峰广场去。在老小区改造中,这块空地重新被“激活”,不但开辟了排舞场地,还种树铺草、装了健身器材,既美观又便民。
城市变景区,生态是切入点。旧住宅小区改造除在房、路、灯等硬件设施外,突出绿化、水等生态要素,并增设亭、廊、假山等小品以及文化廊道、休闲广场等特色景观,外生态和内生态兼顾。
在竹园小区,新一轮的改造正在进行,工人们挖开路面,埋设新的排水、排污管道。施工负责人介绍,旧小区排水、排污共用一条管道,现在改用相互独立的两条,一条负责排污,通向城市污水处理厂,另一条负责排水,主要是收集雨水防止内涝。“以后再也不用一下雨就担心出不了门了。”居民王全玉说,以前小区遇着大雨就变“塘”,而且雨水带着污水往上冒,臭气熏天,落脚都难。
“雨污分流打通旧小区‘微循环’,避免污水随雨水流入河流,受益的还有整座城市。”常山住建局工作人员说,水环境改善,大大提升了居民宜居指数。
据统计,常山实施旧住宅区改造以来,累计完成道路硬化10.9万平方米,建设雨、污水管道11.3公里,埋设地下管线8.3公里,完成绿化改造面积7.2万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