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2版:乐活人居·视点

中海·御道路一号:

中西合璧 古韵新风

  钟文

  漫步梧桐夹道的北山路,渐入深冬的西湖依然别有一番风味。稀疏萧瑟的梧桐树后面,那些被人啧啧称赞的经典建筑,历经时光的洗礼而愈发醇香。一座座充满传奇的名人宅邸,浸透着历史文化积淀的老屋、旧居及中西合璧的建筑,为西湖的湖光山色增色不少。即使现在,若数杭州的经典建筑,依然非这些中西合璧的时代杰作莫数。

  然而,在杭州从西湖向钱塘江跨越的进程中,一大批以玻璃幕墙建筑为代表的现代高楼大厦林立崛起,中西合璧的杭州建筑传统在这片绵延几十里的主城区江岸线上,几乎不见踪影。直至历史的年轮指向2013年,钱江新城核心江岸上的中海·御道路一号,才再度以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将两个时代的建筑精神重新合而归一,那些充满异域风情的经典西湖建筑,终于在钱塘江岸一脉相传。

  历史文脉的时代镜像

  读懂御道路一号的建筑文化,要从御道路的源头开始说起。

  公元1762年,清高宗弘历(乾隆)三下江南,杭州知府上呈巡察海宁鱼鳞石塘路线。鱼鳞石塘为防钱塘江潮汐之患而筑,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明清两代,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劳力。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约140年间,规模较大的修筑工程有10余次,清代还建立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以保固海塘。鱼鳞石塘至今仍然屹立在钱塘江畔,如同一座历史的丰碑。

  在视察鱼鳞石塘的路线中,乾隆敕令远避青龙闸,修建御道。那条重新堪舆后修建的御道,此后也成为了乾隆前往海宁的经由之路。此后乾隆三下江南,都经此御道路。

  熟稔杭州城市文化的老房子研究专家仲向平先生,在说起这段御道路文脉时滔滔不绝:“后来百姓便将御道命名为‘御道路’,而御道路沿线的村庄更名为‘御道口’,世代流传。解放后,御道口正式改为‘御道村’。”而“汇流画舫”展示中心开放之时,这座向当年乾隆下江南致意的舫型建筑,以及御道路一号的皇家建筑,正是这段历史文脉的时代镜像。

  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

  就在上个月,首次亮相的御道路一号“汇流画舫”展示中心,一举惊艳整座杭城,并在之后被很多业内外人士慕名参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座中西合璧的画舫型制建筑,正是御道路一号中央豪宅的建筑缩影。

  作为杭州千万级“汉白玉”的展示中心,“汇流画舫”入口处耗巨资打造八根纯汉白玉龙柱,以帝王仪仗规格迎接到访来宾,尊贵气度赫然自显。为了向乾隆御道的历史文脉致敬,中海特邀业界大家雕刻“乾隆下江南”景象,汉白玉御用龙舟依礼天子出巡型制,内部亭、楼分别以颐和园知春亭和紫禁城角楼为原型,令人叹为观止。“汇流画舫”遵循中西合璧原则,建筑采用英式构图,大量加入中国古典建筑构件,如云纹、牌坊、龙头、雀替等,寓意富贵绵延。“汇流画舫”天花板采用在西方象征权威的古罗马圆穹式拱券,柱饰为科林斯柱,实现立体感强烈的长廊感觉,空间感受更奢华。

  圆明园精神的传承创新

  圆明园的兴建,曾在欧洲引起强烈反响。西欧传教土赞誉西洋楼:集美景佳趣于一处,凡人们所能幻想到的、宏伟而奇特的喷泉应有尽有,可以与凡尔赛宫喷泉并驾齐驱。御道路一号沿着乾隆下江南的京杭大运河而上,追溯至乾隆盛世的圆明园建筑,让中西合璧的圆明园建筑精神在此传承并创新。

  一脉中国传统建筑考工理念,御道路一号以伊丽莎白时期的西式建筑体块关系为基础,施以铜门、龙头等有历史感的中国古典建筑构建,取极具美学和吉祥富贵寓意的中式纹样和元素,礼法情怀、法度、自然、构成、离散、传承、融合、意象、具象、工法、艺术、苑囿、汇流等传统考工十三篇,师技“万园之园”圆明园的皇家建筑,真正成就中西合璧的巅峰之作。

  在规划与建筑的精细考工上,中海·御道路一号强调因地制宜,遵循古制方式,采用井田方格网模数系统布局,选取更符合现代精神的英式风格为建筑基体,强调建筑立面的逻辑性。以竖向三分构图,水平分段,双塔错落,基础细腻;而其天际线优美柔和的剪影,衬以精致的多层建筑,前景远景的对比构图,顺应江势,顺延新城起伏的建筑群落,极为壮丽雄伟。


浙江日报 乐活人居·视点 00022 中西合璧 古韵新风 2013-11-27 浙江日报2013-11-2700008 2 2013年11月2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