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人文·社会万象

几个电话,200万没了

杭州一对母女遭遇电信诈骗令人警觉

  记者 翁浩浩 通讯员 陈福 有剑

  本报讯 短短半小时,接了几通电话,家住杭州市拱墅区的郑女士母女俩200余万元积蓄落入骗子腰包。

  11月21日上午9时许,郑女士家中的固定电话响起,来电的是一名自称杭州供电局工作人员的男子。“你家里用电出现异常情况,2小时后就要停电,因为一名叫‘李忠’的人盗用了你的信息。”对方语气严肃,然后将电话转接到“佛山市南海公安局”。

  电话那头,一名“民警”要求郑女士“做笔录”,郑女士把姓名、地址、身份证号、联系电话、家庭成员等信息和盘托出,并按对方指示“交待”了一张工商卡的网上银行口令、账号及密码。很快,她发现卡内97.4万元分两笔被转走。接着,她又“交待”了一张农行卡的网上银行口令、账号及密码,卡内的21万元也很快被转走。

  此时,郑女士的女儿小王接到一名自称“高德”的民警的电话,要求其配合“李忠”案调查。小王吓坏了,结果也被骗,当她察觉不妙,赶紧拨通母亲的电话,母女俩这才意识到受骗了,赶紧报警。此时,两人已经被骗218.4万元。

  警方提醒,凡是以公、检、法或其他行政部门名义打电话说你涉嫌犯罪,要求把钱汇到“安全(调查、指定)账户”或要求开通网银索要密码的,一定是电信诈骗。所谓的“电话笔录”、“清算账号”和“网上通缉令”,其实都是骗子骗取个人和账户信息的手段,被骗者家里会被停水停电,更是无稽之谈。

  辛辛苦苦赚来的钱,就这样轻易地落入了骗子的腰包,如此的打击一般人都难以接受。这些年来,有关电信诈骗的案件,公安在宣传,银行在宣传,新闻媒体也在宣传,各类提醒铺天盖地,可每次总会有人上当受骗。这其中,除了骗子的手法越来越高超,也和部分市民群众自身防范意识不高有关。有人遇到所谓的“突发情况”时,缺少冷静思考;有人贪小便宜,被利益蒙蔽双眼,最终中了圈套。只有不断提高自我防范意识,才能不让骗子有机可趁。

  今年10月17日,杭州的何先生接到一名自称北京“李警官”的男子电话,说他涉及到北京一诈骗团伙,随后将电话转接到“北京东城区公安局”,一名自称“王组长”的男警官说他的身份证已经被嫌疑人利用,并套问他办理的银行卡及密码,称要查询卡内资金来源是否违法,要求他开通网上银行和电子密码器。何先生信以为真。当天下午,他到工商银行开通了网上银行和电子密码器,将电子密码器上输入的数字告诉“王组长”, 又按照“王组长”要求,将杭州银行卡内的钱转入工行卡。接着,何先生按照“王组长”要求,再次在电子密码器上输入一串数字并告之。10月18日凌晨,“王组长”来电要求何先生在电子密码器上输入一串数字,再将显示的数字告诉“王组长”。此后,何先生的手机收到工商银行的短信:银行卡存款152万元,被人利用U盾电子密码器的方式取走。


浙江日报 人文·社会万象 00015 几个电话,200万没了 2013-11-26 3272042 2 2013年11月2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