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8版:美丽乡村·走读

蒋家村,老房安在

  核心提示:“老宅、宗祠是立起来的宗谱。无论身在何处,都无法忘却这是我深埋在蒋家村的乡根。”这是麦家对故乡富阳大源蒋家村的深情告白。蒋家村人的乡情就包蕴在老宅春夏秋冬的时光里:在有雨的日子,他们与玩伴们在涨满水的天井里搭桥、打水撇子、撑箬壳船;在冬日的夜晚,他们凑到某家坐夜,点着油松或篾青,谈天说地。

蒋家村,老房安在

  实习生 丁谨之 本报记者 蒋蕴

  通讯员 赵国青 许璐

  从杭城一路去往富阳大源,沿途可饱览黄公望笔下《富春山居图》的景致。深秋时节的氤氲雾气,给富春江两岸平添几分水墨意境——所谓江天一色无纤尘,大抵如此。

  沿着大源溪走进小镇中,前路渐渐窄小。树树秋声,山山寒色,溪水低落,露出嶙嶙白石。抵达赵岭地界的蒋家村口,已是时近中午,老远就望见墟里炊烟袅袅升腾。

  正值农历十月十五,这里汇集了不少人正在赶集,溪边摆放着一溜儿叫卖棉花糖、糖人儿的铺头,稚童嬉闹,人流如织,古村仿佛年轻了起来。

  阿虎的童年教室

  “青田学士西湖老,炎汉世家赵岭绵”,从青田学士到赵岭世家,这副楹联说的是富阳蒋家的来历。

  明朝初期,蒋家先祖青田人蒋晖中了进士,官任翰林学士。但他为人耿直,见不惯官场昏暗,便辞官回西湖隐居。蒋晖之孙蒋炤虽为太学生,但为人似其祖父,不愿在朝为官。蒋炤在钱塘、富春游玩之时,来到赵岭的大源亭山一带。因为爱此地山水秀色,又觉得风水绝佳,便在此置地造房、落地生根。

  而今,大源镇蒋家村已是富阳最大的行政村,常住人口4000多。瓜瓞绵延的蒋家走出许多名人,其中最有名气的大约还是茅盾文学奖得主麦家。

  麦家,原名蒋本虎,蒋家村人都喜欢叫他“阿虎”。阿虎笔下的精神,或许正传承自这个书香世家的绵绵文脉,而这不仅融入蒋家人的血脉,也可从这古村的老宅中窥探一二。

  站在村口与村民随口攀谈几句,只要提到麦家,他们就会指着不远处的宗祠,自豪地说道:“喏,麦家小时候还在这里读过书哩!”对于这段经历,麦家这样描述:“祠堂的厢房教室没有窗户,冬天只能依靠一块布帘来挡风遮雨。有一次,雪花飘过来,飘进了我的脖子里……”

  当天,麦家正好也回家探亲。他惊喜地看到,多年过去,厢房教室还在那里。祠堂学校虽然破旧,却是许多蒋家子弟的启蒙之地。年幼的他们或许未曾读懂那些课本上的之乎者也,但却读懂了祠堂牛腿上雕刻的《三国演义》、《封神榜》里的故事,铭记了那些关于忠诚、友善、仁义的人生道理。

  古村的灵魂之所

  如果说老屋是人居之宅,那么祠堂便是祖居之宅。站在蒋家村口,一眼可见的朱红色建筑就是蒋家祠堂。古朴庄重、工艺精美的蒋家祠堂在富春江以南地区颇有名气。它始建于清康熙三十六年,以后又经几番修理和扩建。

  4年前,蒋家祠堂启动了修缮工程,最显眼的改变,是多了几位文学大家题写的匾额。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手书的“彝伦攸叙”。这几个字很多人看不懂,富阳本土文化学者蒋金乐向我们解释,它的意思是社会规范和伦理在这里传承,恰如其分地点出了祠堂的社会教化意义。而另一位文学大师贾平凹所题的“文魁”两字,也暗指了蒋家祠堂孕育、传承的绵绵文脉。

  修葺一新的祠堂里还明写着蒋氏的《家训八则》:孝父母,敬长上,友兄弟,立教养,守法度,奖贤能,惩顽恶,戒争斗。如果说蒋家祠堂可以观德,那祠堂所要匡正的便是这样一种德行。

  蒋家村里的文化设施,除却祠堂里的两个厢房私塾,尚有戏台一座。戏台位于祠堂前厅正中,三面敞亮,顶有圆形藻井,两翼飞檐翘角,翼角饰凤凰展翅,台前两根粗大木柱,牛腿上精雕细刻着狮子滚绣球的图样。戏台前是宽敞的天井,地面由前至后渐次升高,可容纳三五百人或站或坐。

  村民蒋增福告诉我们,日本一位名叫阿部兼也的鲁迅研究专家,因在绍兴寻觅不到鲁迅笔下的《社戏》戏台,专门跑到蒋家祠堂一饱眼福。

  在戏台下静坐片刻,仿佛依稀还可见水袖翻飞的舞蹈,可听胡琴咿呀的调门。旧式戏台就是在这程式化的表演中,依托才子佳人、帝王将相的传奇故事,一次次完成了基础教化的功用。在台下观众几百双注视的眼中,演绎了因果报应的离合悲欢;在磕下一地瓜子皮儿的同时,传递了重孝悌、讲道义的美德伦理。

  乡野的西洋图景

  沿着村里的青石板路闲逛,百步之间总能与老宅子不期而遇。那些马头墙上的雕刻,那些檐下斗拱蒙蔽的蛛网,无声地讲述着岁月的变迁。

  “蒋家村有不少老宅,都很有看头。”蒋金乐带着我们进村,这里的大路小巷名字也有意思,大弄、香火堂弄、祠堂弄、花台弄、白果树弄、苦竹园弄,各式各样的建筑群的名称也很多,中台门、里墙门、元昌台门、效先台门、泰昌台门、长台门、鄂棣厅等。他还特别提到一个叫“方竹园”的茅屋。泥墙上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水清鱼读月”,下联是“风静鸟谈天”,很有几分盎然野趣。

  老宅又如一件放大了的艺术品,柱头牛腿、屏门上的精美雕刻自然不少,但最新奇的当属村中后田坂一幢中西结合的老房子。在天井对开的12扇木门当中,有4扇绦环板上雕刻有火车、汽车、轮船、自行车、留声机、西洋镜、踢足球等图案。这对于做惯了中式图案的工匠们来说,这样大胆地吸收西洋物事无疑是一种创举。

  “房子是1923年造的,八分屋基地还是用黄泥潭上好的两亩水田置换过来的。泥水木匠都是从东阳请过来的,造了大约两年,花了两百大洋。” 81岁的蒋关书回忆,老宅曾住过四代人,五户人家,办过14回喜事,人丁最兴旺时有22人。

  建造者蒋锡有的孙子蒋军来是现在老宅的守护者。因为年久失修,电线老化,宅子的许多地方存在安全隐患,白蚁和胡蜂的侵害也已十分严重。为了保护老宅,去年起村书记蒋顺国就提出,将蒋家村申报省级历史文化村,把这些历史的活化石好好地保护起来。

  这些老宅中,最让蒋增福印象深刻的是一幢始建于清代末年的老屋。他记事时,挤居在老屋的已有四代、十多户,四五十口人。

  那时,每逢过年或红白喜事,大人们打扫清洁,打开正门,轮流致祭。有人大办筵席,有人舞龙灯跳竹马,鞭炮锣鼓声声不绝,热闹非凡。蒋增福回忆道:“若能在祭祀后,吃块腊香味浓浓的猪头肉,那就是最大的享受了。”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走读 00018 蒋家村,老房安在 2013-11-26 浙江日报2013-11-2600008;3267960 2 2013年11月2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