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美丽乡村·创时代

种一亩田能赚多少钱?浦江张仲义说:四万!

且看张老板种田

  本报记者 徐贤飞

  浦江县委报道组 方镖 杨远航

  节气已是小雪,但灿烂的阳光,容易让人忘记季节。

  张仲义站在自家的黑木耳田里,中午时分,他的棉袄已经脱去,极富后现代风格花纹的针织衫,裹在他圆圆的老板肚上。

  “四万!那肯定有。”张仲义仰起头,语气坚定。

  我刚刚质疑了他,种一亩田真能赚那么多钱?!

  坐在干涸的田埂上,张仲义跟我讲,他年收益4万元的田,是如何炼成的。

  会种:驯化水果赚大钱

  有人曾玩笑说,浦江人一半在办锁厂,一半在办水晶厂。

  张仲义,42岁,浦江县岩头镇夏泉村人,是位锁厂老板。2002年办的厂,现有员工近百人,年产值2000万元。

  但办厂,并不是张仲义的理想。

  “我想种田。可能是我没种过田,所以特别想种。”张仲义说,他初中毕业后,父母就送他当木匠,后又成为一名消防兵。退伍后,踩过黄包车,摆过摊,办过厂,唯独没有种过田。

  2007年,锁厂一稳定,张仲义就往山上田里跑。“我想种田,但我不能跟我父亲、爷爷一样种田,辛苦一年赚个几百块、几千块。我要种田,就要靠种田发财。”

  春种秋收,张仲义苦苦思索。终于,2008年秋天,他眼睛亮了。“那天,我在山上瞎转,偶然间采到一颗小时候常吃的野果。这果子跟香蕉很像,味道也不错。小时候常听老人说,很补身体。我突发奇想,如何我驯化它、种植它,我就可以种田了。”

  张仲义兴奋了。他跑到县农业局,农艺师方聚雪为他答疑解惑。这果子学名叫三叶木通,药用价值高,目前无人种植,有驯化价值。

  张仲义“疯”了,他天天泡在山上找植株。两年来,他先后找到600棵。自己不懂技术,他就聘请方聚雪帮忙,他甘当“保姆”,天天呆在农田伺候着,拔草、施肥,不敢马虎。

  冬去春来,2010年时,张仲义为这种野果取了名字,叫瓜蕉。“因为果子小的时候像小黄瓜,成熟了又像香蕉,所以就叫瓜蕉。”品尝过瓜蕉的朋友,都连连称好,让张仲义信心大增。

  2011年,他在老家承包了140亩田,规模种植瓜蕉。“哇!头年就大丰收了。你知道我当年卖多少钱一斤吗?120元!”

  张仲义哈哈大笑,说“朋友都骂我‘黑心’,真敢叫价。但市场就这么好玩,120元一斤大家还抢着要呢。”去年,张仲义因此还获得省第三届农民创业大赛创新项目金点子大奖。

  驯化后的瓜蕉,中秋节就上市了。至今,张仲义140亩田的瓜蕉就已销售一空。平均每亩2000斤的产量,每斤30元的售价,主产值达6万元。“扣除成本,5万利润是有的。”张仲义说。

  会卖:15名业务员跑全省

  阳光真大呀。黑木耳田里,15位采摘黑木耳的农民,也津津有味地听着张仲义的瓜蕉故事。我还在回味呢,他们先嚷嚷开了。

  有人觉得,瓜蕉的成功太偶然了,普通农民学不了。他们想听,他们能学的。“耳稻轮作,你们采的黑木耳,就是能学的。”张仲义说。

  种黑木耳是去年的事。瓜蕉赚了钱,张仲义胆子更大了。

  “我老婆开始是反对我种田的,说我吃空了,我又不敢拿家里的钱做大投资。瓜蕉赚了钱,那就不一样了。”张仲义说,他老婆家在龙泉,刚结婚时,他也曾在岳父家种了两年黑木耳。

  种植黑木耳的关键在场地和菌棒。张仲义分析认为,这两样浦江都有优势。黑木耳9月下田,来年4月结束,这正好利用大量闲置的冬闲田;另外,葡萄种植面积大,葡萄枝可以代替木屑,又能节约树木。

  去年初,张仲义在岩头镇大桥村承包了216亩田,开始耳稻轮作。今年,又在稻田里放上了鱼。

  不用化肥农药的稻田,每斤米卖到5元,每亩能收3750元。稻田放的鱼,每斤售价50元,每亩能收一万元。

  紧接着,就是眼下的黑木耳。

  我看到,一节节黑木耳菌棒整齐排列在田里,利用的只是稻田的空间。“黑木耳与其他菌类不一样,它需要阳光,所以必须放在室外,需要大量空地。”张仲义说,每亩田能放8000只菌棒。按眼下每斤鲜木耳10元一斤的售价,他一亩田约有6万元的收入。扣除菌棒和人工成本,每亩利润约有3万元。

  种粮与养鱼的成本极省,不超过千元。一亩田算下来,张仲义有四万多的收入。

  “张总,你没说真话。黑木耳也有人种过,问题怎么把鲜木耳都卖出去,还要卖10元的价格。”村民柳毕花问道。

  “你们以为我只请你们吗?我在外面还请了15个业务员的。”张仲义说,做农业的关键,是要学会卖。这是大多农民都不会的。

  龙泉人会种黑木耳,张仲义就请了老婆的叔叔婶婶来管理。婶婶黄海花说,他们已经种了20来年黑木耳,这些年种植人多了,越种越差,忙碌一年只有七八万收入。“我们会种不会卖,只会等着人家上门收。价格肯定差许多的。”

  张仲义几年前就注册了黑木耳、稻米、瓜蕉等农产品的商标,成立农业公司,聘请了业务员。虽是个农业项目,但是他完全按照工业来做市场。新鲜黑木耳通过真空包装后,每半斤一包,在省内超市、农贸市场销售红火。

  采木耳工工资每天50元,都是大楼村的老阿姨。夕阳西下,张仲义的故事讲完了,她们也该下班了。阿姨们说,她们年纪大了,张总种田新方法是学不了,但会告诉儿女,只要会种会卖,“泥里自有黄金屋”。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创时代 00020 且看张老板种田 2013-11-26 3269136 2 2013年11月2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