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清与他的
民国文人菜
宁 白
有些人走进了历史,却因被人仰望,越发变得清晰起来。于是,就想搞清他的思想脉络,了解他的生活起居、饮食习惯。民国时候的一些大师级文人,是很被现在一些人敬仰的,不仅是学问,还有为人处世之道。杨清是众多的敬仰者之一。因为他是杭帮菜博物馆餐饮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这种敬仰之情又有了与众不同之处。
他将对这些大师们的理解、崇敬乃至情感,在餐桌的菜肴上体现出来。而且,这样的体现,不是单纯去书籍中翻出大师们喜欢的菜点复制,而是在了解他们的思想,熟悉他们的性格,接近他们的生活习性后,创制出符合他们生活习惯、日常趣味、文化个性的菜点,每一款菜点,都有真实的故事蕴涵。杨清为每一款菜点的创制而出,都耗费心血。于是,这些与大师们心灵相通的感悟,便凝聚成诗句为菜点增香添色。
为了走近胡适的生活,杨清读了30多本与胡适的学问和生活有关的书,还去了胡适在安徽的故居。一款家常的“适之徽点”,把胡适的性情和习性展现在餐桌上。杨清赋诗:“丹桂十里画中人,烟霞山月更绝伦。谁言大师影模糊,桌上徽点尚余温。”
出生在杭州的民国才女林徽因,是杨清心仪已久的。他收集了很多反映林徽因生活的民国文人书籍,对梁思成、梁启超、徐志摩、金岳霖的思想成就、文化贡献、生活情趣了然于心。他到处了解林徽因杭州故居的地址,想在故居中揣摩出林徽因的生活习性。在知道林徽因的女儿梁在冰健居北京时,又四处打探其住处,想在梁在冰女士那儿了解其母亲的饮食喜好。知道了她的详细住址后,杨清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信,其中写道:“前五百年后五百年人间,无有出尊上林徽因先生之右者,此世所不疑。……我辈生也已晚,无缘拜见林先生尊前,然仰泰山北斗,亦知高不可及。如女公子阁下可惠告先生生前点滴生活及喜食之物一二,不异于赐我辈以甘露。……承请阁下姑念我辈诚诚之心,拨冗一见相告。”虔诚之意,一览无遗。
现在,在已经研制出的民国文人菜中,与林徽因相关的就有5款。其中有一款以民国著名京城文化沙龙起意,林徽因是沙龙主妇。杨清给这款菜点赋名“客厅茶点”,题诗曰:“太太客厅聚精英,纵论时势说古今。丰碑座座留尘世,最难相忘林徽因。”哲学教授金岳霖因倾慕林徽因而终身未娶,是民国文人中的趣事。杨清在金岳霖回忆录中获知其喜食姜丝炒鸭丝,便推出一款“岳霖鸭丝”。诗为:“嫩姜鸭丝叙缠绵,金老最喜咸中甜。万事哲学逻辑引,终身情字未解圆。”此菜为纪念这段情而制,让人在嘘唏不已时,感受民国文人间情感的可贵。
杨清曾说,越深入到这些大师们中间,越感到他们思想高深,让人仰慕不已,而生活起居却简单、朴素,与民间百姓并无二致。如王国维,只是喜食夫人做的红烧肉,另有蔬菜、茶而已。一款“王式焖肉”有这样的题诗:“观堂如山若仙家,催人仰视目不斜。批校著述三百种,论史证据二重法。甲骨由字入史学,人间三境说词话。细考静安饮食录,无非肉食蔬菜茶。”有的大师有自己的饮食嗜好,章太炎喜食臭东西,康有为喜食虾。杨清为章太炎制“天和之作”一款,将湖蟹与臭豆腐融于一盘。康有为的一款名“斜阳棹歌”,将大虾制成舟形,形象表达康有为60岁时娶西湖船娘为妻的故事。一些大师的奇闻也被杨清捕捉到了,说潘光旦突发奇想,要吃鼠肉,翻箱倒柜,掘地三尺。这位可爱的社会学家,有一款“光旦烧肉”纪念他。当然上桌的不是鼠肉,什么肉,待桌上见,那首诗则充满谐趣。对民国文人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在民国文人菜中读到那些大师们的故事,也可以感受大师们的情致。
那天,一位在大学研究现代文学的教授说,听杨清讲民国文人菜,实际上听到的是民国文化大师们的情怀,席间有浓厚的文化气息,在品菜的同时,也受到中国文化的熏染。杨清对民国文人的了解,堪比大学中的老师。听这样的话,杨清如遇知音。他便告知日本文化人士在品尝民国文人菜后,表现出的兴奋、新奇的神情。可见,民国文化大师们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这样的菜点制作,不也是一种中国文化的推广么?
有人会说,杭帮菜博物馆以挖掘、展示市井坊间的平民菜点为其要旨,民国文人菜似与民间菜品不融。这实际上是对民国文人的隔膜和偏见。杨清是在对民国文人的了解和研究中,发现了他们与民间密切的关联,不仅思想文化与民间相融,生活习性更与民间相通。只是他们对菜点有个性特色的要求,有个性随意的改进,而这,正是对民间菜点的创新和提升。中国烹饪史上,凡有民间菜变化的实践,其实都有文化人的参与,他们或总结、归纳,或亲予实践、创制。杨清把民国文人菜引入博物馆,弥补了一种空白,是丰富民间菜点的大推进。
仰望大师,是仰望者的一种文化品格,反映着他的精神追求。同时,当这种追求与个人的实践结合时,会展示出独特的行为个性。杨清对这些大师们的仰望,使我们得以在餐桌上浸染于文化,也使中国民间菜点有了一脉新的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