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7版:人文世界

青春之重

  12部展映影片中,《今天明天》、《飞天鱼》是两部略显青涩的银幕处女作。那些有关“漂泊”、“绝症”、“抑郁”的话题或许沉重得令人不敢直面,却还是在一些观众心里激起了波澜——

  文/金晓依(中国美术学院

  宣传部教师)

  看《今天明天》,让人情不自禁联想起前阵子热映的《小时代》。两部电影,同样的追梦故事,却显出全然不同的气质。这是商业片和文艺片的差异吗?或许,更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在《小时代》堂皇的表象下,似乎那些名表名车名包、那些梦想和追求,明天便能拥有;《今天明天》却一瞬间就让我们掉回了现实的洞穴里。蚁族、拆迁、房租、失业……真实的生活毫无矫饰地扑面而来。

  这样的青春,应该是属于摇滚的——生活混乱、无奈,却还依稀可见遥远的光。若实在期待,就只能一步步往前走。梦想高高地被背在肩上,斜睨众生。在努力中失望,也在失望中努力,这就是真实而残酷的生活。

  《小时代》却整场带着爵士乐的基调,迷离、懒散、诱惑,连摔跤都优雅得像一场演出。至于吵架,一看就是一场必然复合的感情筹码,失败说不定还会带来意外的成功。在物质的柔软包裹下,一切都不碎、不灭。

  《今天明天》显示了导演的野心,他想要关注一个人群、一种生活。这种生活,属于地上却不属于蓝天,这样的人群大量充斥在北上广,几十个人聚住在一个大屋里,用挂帘简单隔开,隔阻了视

  线却阻不断声音,生活中

  无法拒绝地渗透着别人的故事。在那里,梦想也好,爱情也好,其实都是玻璃,看着明亮,其实脆弱得一塌糊涂。

  这样的人群,本身已是故事。然而导演为了增强故事性,却又用力过猛,让兄弟俩在雨中打架却又忽然拥抱,让三位青年在夜幕的大街上落俗套地大唱“我是一只小小鸟,想要飞却怎么样也飞不高”。还有那些喝酒、翻墙、背着被子在屋顶漫步的桥段,以及片尾莫名其妙的全场舞蹈,这些缺少铺垫而又脱离剧情的后现代文艺范儿,给观众带来不合时宜感,大大减弱了故事本身的张力。多了些拼贴,却没能成就一幅和谐的涂鸦。

  《飞天鱼》是一部发生在阳光里的故事,即便它关于抑郁、绝症和死亡。

  一对双胞胎姐妹从小离散,当她们重逢,一个是海外精英,一个却濒临下岗,一个忽发绝症,一个想要自杀。面对际遇的玩笑、离散的不适、生死的困扰,姐妹俩迈开了一段生命旅行。

  死亡对于妹妹而言,是如此轻飘飘,是她豢养的蝈蝈大强与小强埋葬在文竹小花盆里的墓地,是可爱的手书纸墓碑,是严肃的玩笑。而对身患绝症的姐姐来说,死亡正步步逼近,虽害怕却必须面对。

  旅途中,女主角遇到了歌声、美酒、寿衣等或轻或重的东西。她们还遇到了活在当下的流浪汉,活在纪念中的棺材铺老板,以及用葡萄之死孕育美酒之生的酒庄主人。以上种种,一次

  次激起她们对于生命意义和死亡恐惧的思考。

  这部明亮的治愈系电影里,没有挥霍不完的青春和爱情,却有享之不尽的途上风景。在清新的温暖的空气中,洛杉矶、旧金山等海外取景地又为影片增添了不少“洋气”。初涉银幕的两位女主角表现可圈可点。由于身兼主演、编剧、导演数职,对于剧本深度的理解无疑已经改造了她们的身体,只见动作、语言和表情自自然然地流淌出来。

  这是一部银幕处女作,虽不尽善尽美,却也脚踏实地、诚意十足,或许,能走出一条新路?同样的双生题材,同样的生死,也让恋旧的文艺观众想到了大师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两生花》。但也无须隔空比较,否则,对于彼此都是不公平的。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 00017 青春之重 2013-11-22 浙江日报2013-11-2200013 2 2013年11月2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