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7版:人文世界

城市×电影×青年

  文/夏烈

  一座城市和电影的关系,就像都市男女是否意识到得体又时髦的服装象征着他们的品位。没有电影的城市,甚至不可想象它还是一座“城”——固然,任何土地都可以找到自己的特色,但,用科技、商业和艺术打造的光影梦,绝对是现代文明程度即综合文化修养的重要考量标志之一。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一讲到老上海就离不开那些绝代芳华的电影明星,而一讲到上世纪60年代法国就想到电影“新浪潮”。

  用几天时间看完“2013首届浙江青年电影节”全景展映单元的12部电影,翻翻手中的电影票,我突然庆幸起这个城市从此有了更鲜明的艺术个性、更重要的公众文化标识。这种电影与城市的亲密互动继续下去,或将成为当代浙江一块核心的文艺基石。

  “个性”,是12部展映影片喊出的第一个关

  键词。如果说我们通常在院线看到的“票房赢家”,它们的技术和故事都臻于熟稔以至于露出服务市场的圆滑,那么青年电影节最大的好处就是“毛”——不够成熟,却冲劲十足。不难看出,《今天明天》、《青春小说》、《飞天鱼》等题材相对小众的影片的确存在一些缺陷,即便是那些“卖相”不错的影片,比如由陆川监制、张静初主演并担任制片人的《脱轨时代》等,在叙事和剪辑上也尚需完善。但可贵的是,他们都找到了自己的关注点和切入口——电影可以很土也可以很底层,可以很慢也可以很自我,不必为市场彻底剪去天然的羽翼,这也是实现艺术上的多元化和多样化的有力保障。

  “方言”,成为第二个关键词。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除了一些纪录片,我很久没从电影中听到原汁原味方言和它的作用。这或许可称为一种本土化的文艺范儿。比如由一群非职业演员出演的《青春小说》讲述了农村少年男女的人生选择问题,其对于河南方言近乎顽强且精准度到的运用,显示了青年电影的实验性和艺术禀赋。

  “价值”,是首届浙江青年电影节展映影片中一个集大成的关键词。当我带着年轻的90后研究生一起看片时,发现他们同样会被《我的影子在奔跑》、《伊犁河》、《盲班的神灯》等正能量影片感动。这样的电影无疑是成功的,它们对价值观和人性的探索走进了年轻人的心灵;而这也正是电影及一切文学艺术的最终梦想所在:交流和细化人的灵魂层次,使之更丰满、更智慧、更悠久。

  从这个特点来看,我倒建议未来的青年电影节可以更张扬它的“和而不

  同”——纪录片的讲述是值得鼓励的,类型片的深化也是值得鼓励的,还有动画电影、歌舞片……观察影史不难发现,电影人青年时期的艺术探索都有益于其“一朝悟道”后的融会贯通,而繁荣和发展的一大动力在于尊重年轻一辈的主张。有了青年电影节这个“盛放容器”,青年电影创作人可以先写下来、演起来、拍出来,然后由观众来检验他们的作品是小众还是大众,是纯艺还是类型,是剑走偏锋还是传承经典。

  我期待一个更完整、更丰富、趋向成熟的电影节,能实现更丰富的城市人际互动和精神交流——除了展映影片,还应该有更多论坛、讲座、沙龙频频发声;围绕着电影的,除了导演、编剧、演员、片方,还应该出现更多与此相关的人:作家、评论家、出版商、文化机构,以及数量庞大的“粉丝”们。

  生逢浙江是幸运的。这是一个如此热爱文化和讲究品质生活之地,而电影节,或许会成为让它变得更年轻和更国际化的新基因。

  (作者系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院长、文学评论家)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 00017 城市×电影×青年 2013-11-22 浙江日报2013-11-2200010 2 2013年11月2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