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地面 风雅桐乡
文 仇欢
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市、区)
——桐 乡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一块石头、一段残碑、一座石拱桥,一进院落、一条古风犹存的小巷,行走在桐乡大大小小的村落间,这一切都透着江南水乡的灵性。
近年来,桐乡市美丽乡村建设以深厚的水乡文化为底色,以生态美、村容美、庭院美、生活美、乡风美为墨彩,泼墨桐乡大地。一个个独具魅力的村庄有机更新,竞相成为桐乡727平方公里土地上一颗颗耀眼的明珠,让这座江南之城,更具有水乡“韵味”、诗意栖居的家园“梦想”。
在桐乡,感受江南水乡的风雅,感受美丽乡村的真美。
百花地面 风雅桐乡
文 仇欢
有一种味道是天然美
自320国道转弯,一进村道,就看到路两边各有一排高大的水杉树,在水杉旁边,是两排新种的小树,在细雨中微微摇曳……按照桐乡市美丽乡村建设要求,通村通组的道路都要补种中型树,比如香樟和低矮的灌木,植被宽度也要从原来的2米增加到6至50米。
驱车在桐乡各个村庄,两侧尽是笔直耸立的行道树,让人感觉到进入村庄的过程是在进入旅游景点的路上,这也就是桐乡农办正在打造的“百道长廊森林路”的效果,它打破了城市与乡村的分割。
2012年,桐乡市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拉开大幕。翻开《2012—2016桐乡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美丽”之路一目了然,保持原汁原味的桐乡,打造城乡建设与生态环境整体提升,休闲购物与乡村旅游相互匹配,公共服务与田园风光相得益彰,城市文明与民俗文化相互融合的宜居、宜业、宜游中国最具魅力梦里水乡;全面完成“百花地面人文城、百果飘香产业园、百道长廊森林路、百里亲水湿地圈、百市辐辏购物地”的“五百”目标;实施“基础设施提升、产业经济提升、城乡环境提升、绿色生态提升、乡风文明提升”的“五大”提升工程。
桐乡的美丽乡村建设需有桐乡味,要让176个行政村村村有特点,有个性。
不论是置身在石门镇的墅丰村、桂花村,还是来到大麻镇海华村,抑或是梧桐街道桃园村、洲泉镇东田村、……一村一景,一村一韵,一个个特色文化村如明珠般熠熠生辉。它们不只是村庄的代名词,而是一道美丽乡村的风景线。
在追求美的过程中,他们因地制宜勾勒出自己的路径:桃园村利用自有产业特色,与东江能源联手,计划投入1000万元,将中国名果槜李与吴越文化相结合,以西施槜李和吴越古战场来打造历史文化旅游村;海华村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环境优势,依托水乡文化资源,与浙江旅游集团商谈投资意向,积极打造原生态文化园等,重视古村历史风貌;汇丰村结合于谦墓和于谦故里的历史文化,启动建设“二十四史清官森林园”,为百姓提供集爱国主义教育、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休闲去处……
桐乡是人文的渊薮。在这片乡土曾涌现出一大批名人贤士,拥有着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美丽乡村的天然美,也是一种文化的寻根。
崇福镇联丰村通过创作“墙头画”,将村里的村史文化展示给村民,潜移默化地提升村民对村落的归属感。河山镇则通过举办文化周激发村民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散发着木料气味的水桶、绣着小老虎的小孩围兜、质朴的手工绢丝布……
桐乡市农办副主任汪明富介绍说,去年,桐乡选定了市域内33个具有保护价值的生态历史文化村落、23个历史文化点,进行分类保护开发。而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入,散落在乡间的名人故居、非遗文化、集市遗存、工业遗址等更多历史文化碎片已被拾掇起来,化为桐乡打造“百花地面人文城”的明亮珍珠。
对于今日的桐乡农民来说,通过美丽乡村的不断推进,乡村已如城,甚至更胜城。
濮院镇新联村就是这样一座胜似城市社区的现代乡村。一幢幢洋房错落有致,一条条柏油马路四通八达,一排排绿树郁郁葱葱……走进村内,一股清新气息扑面而来。这里比城市少了一份繁杂的喧嚣,却又比农村多了一抹现代的韵味。
走访桐乡,正是桂花盛时,馨香四溢,覆满桐乡,走在乡间,处处能感受到美丽乡村的芳香馥郁,缓缓沁人。
有一种繁华是富足美
全国最大的羊毛衫集散中心——濮院羊毛衫市场就坐落在桐乡濮院镇永越村,在桐乡农办的28个省级中心村名单里,永越村的富裕程度是第一位的。
而在桐乡,因市场而兴起的镇村不乏其数。从石门镇的湖羊交易市场、崇福的皮草大世界,再到大麻镇的杭州湾轻纺城等,繁华的区域专业市场,让桐乡的乡野充满了商贸气息,也让农民过上了城市生活。
如洲泉镇的东田村,550户农户中就有190家办个私企业,2012年工农总产值达到15.2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709元,村级集体可支配资金超过300万元。因为村级财力雄厚,村庄整治快速推进,生活垃圾处理率、池塘和河道整治率都达到了100%,大大提升了人居环境。
没有重污染的工业,是实现“美丽”二字的前提,即让产业和生态互促共进。桐乡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围绕杭白菊、董家茭白、优质蚕桑、大棚果蔬、水产养殖等主导优势产业,在广大农村集中建设了一批布局集中、特色鲜明、功能融合、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农业园区,盘活了乡村经济。
屠甸镇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将绿化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逐步走出了一条绿色经济之路。靠种树致富,这在很多农民看来比较困难。但是,随着去年桐乡花卉苗木市场在屠甸的落户,许多农民看到了市场,纷纷自发种树,镇里也利用路边、河边、村庄边以及厂房边等可利用的土地资源进行种树,并启动了镇区与农村的绿化建设工程项目。
桐乡还总结出了一条以“以藤结瓜”的经验模式:以绿道为藤,以村沿线、村庄为瓜,将田园风光、农事生产、镇域发展融为一体,串起风格迥异的旅游休闲驿站和农家乐、市场建设,编织一条产业链。
绿色人文大通道、西部荡漾湿地圈、休闲旅游购物地3条精品特色旅游线路的形成,是村美民富,产业兴旺,提升农民幸福指数的要义所在。
2012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8660元,同比增长13%。而翻开桐乡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书,百果飘香产业园和百市辐辏购物地的工程规划,将桐乡农村的几大产业优势集聚起来,使得休闲购物与乡村旅游相互匹配、公共服务与田园风光相得益彰,一个个现代的新村梦正在逐步回归现实。
有一种厚重是精神美
走在桐乡的村落间,看完村美,又有了一个疑问,村民闲暇时的文化生活怎么样?
大麻舞龙、濮院抬阁、乌镇腰鼓、崇福鱼灯……除了各自的特色生活,很多农民还会看电影、泡茶馆等。为村民搭建了一个相聚、相识、相融的平台,让村民关系在活动中消除了陌生感,融洽了睦邻关系,维系了彼此的感情,正是很好地诠释了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提出的“熟人社会”的概念——人们生于斯长于斯,共同经营着家庭事业,大多数人都过着守望相助的生活。
建设“美丽乡村”,难在让农村精神文明“软环境”提升,难在让每位村民都能享受到厚重的幸福感。围绕生活富裕、精神富有目标,桐乡在创建美丽乡村工作中,更为重视村民素质综合提升,使已经富裕起来的村民精神更富有。
桐乡依托争创“排舞之乡”、“太极之乡”、“戏剧之乡”的载体,培育了一大批农村文化人才。先后培训出排舞、太极拳、戏曲等各类骨干人才2000多人,全市经常性参加文体活动的群众超过了30万人次。2012年,创建了41个小康体育村,在176个行政村建立起农家书屋,并开展“乡风文明进农家”活动。
“礼堂”——一个具有时代感的名词,如今有了全新的阐释,村级文化礼堂成为农村特色文化的集中展示平台,集教学、礼仪、娱乐于一体。今年,桐乡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拉开了序幕,首批计划建设27个农村文化礼堂,积极响应省政府今年在全省范围建成1000个文化礼堂的要求。
在文化礼堂建设工作中,桐乡市各村因地制宜,充分挖掘本土特色文化,积极发挥农村文化礼堂在提升农民素质、打造精神家园、繁荣农村文化、促进农村和谐中的重要作用。
文化礼堂建设除了共性外,更应该突出各村自身的特色。东田村是由皮鞋工业发展起来的一个专业村。在把原有的文化苑重新规划改建成文化礼堂的过程中,突出展示了该村的皮鞋工业发展成就。在屠甸镇汇丰村,民族英雄于谦是村民们引以为傲的先祖。在“汇丰楼”内,于谦塑像、祭祖成为村风民俗中的最大亮点。石门镇墅丰村则对文化遗存、特色果蔬与乡风民俗进行了挖掘。
江南之美,桐乡尽揽,随着美丽乡村如火如荼地推进,幸福桐乡的含义愈加饱满。
│主办单位│浙江日报报业集团 浙报智库 │统筹│杨剑灿 叶英建 │媒体互动│钱江晚报 今日早报 浙商杂志 浙江在线 钱报网 浙江手机报 │战略支持│央视财经频道(CCTV-2) 浙江卫视 │素材│桐乡市农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