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蜜市场乱象多
“甜蜜的事业”有点苦
【编者按:两年前,部分国产蜂蜜被央视打假曝光,此后,进口蜂蜜在国内市场长驱直入,杭州海关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至10月,浙江进口蜂蜜量比去年同期激增255%。然而,一直以“天然”、“无污染”示人的洋蜂蜜,其质量并非想象中的那么“甜美”,存在问题屡遭曝光。在此背景下,国产蜂蜜能否提升品质,重塑形象,赢得国内消费者的认可?请看本报记者深入走访养蜂场、蜂产品企业后发回的一组调查。今天推出首篇报道。】
本报记者 刘乐平 杨振华 通讯员 郑积亮 余静轲 刘佳
金色的蜂蜜顺孔流下,形成一片雨帘。杭州人黄志诚兴奋地向朋友们发邮件分享自己的欣喜:“小伙伴们,又有蜂蜜吃啦!”清亮的蜂蜜被灌在用剩的罐头瓶里,这些大大小小的罐装金色液体,被拿来当做珍贵的礼物分送给亲朋好友。
黄志诚是一个都市业余养蜂人。养蜂3年多,他开始了解蜜蜂,并迷上了蜜蜂社会复杂却和谐的关系。而在这之前,他是超市里进口食品货架上的常客,新西兰的进口蜂蜜曾是他的首选。
都市养蜂者——
不辞辛苦自己动手酿蜜
黄志诚将一辆北京吉普停在一片开花的枇杷林旁,拉上手刹,车窗外传来密集的嗡嗡声。
“你听,这略显粗重的声音,这些小家伙收获一定不小。”通过“闻声”来判定蜜蜂的收成,这是他从一个老养蜂人那里学来的——如果采到了较多的蜜,小蜜蜂身体就变重了,飞行时翅膀振动的频率自然放慢,嗡嗡声也会随之变得低沉。
时值秋末冬初,“一场秋雨一场凉”的气温已经让黄志诚换上了羊毛衫。陆续开花的枇杷树正是他来这儿的原因。杭州塘栖镇平原水网密布、河湖星罗棋布,这样的环境特别适合于枇杷生长发育。
每逢11月枇杷开花时,当地的农民都会在枇杷树下放一些蜜蜂。有了蜜蜂采蜜,一方面花朵的雄蕊和雌蕊相互碰触,比较有利于果子的生长,另一方面,有蜂蜜的滋润,果子也会长得更快一些。而像黄志诚这样的城市业余养蜂人也会从城市各个角落里赶来,让蜜蜂们在隆冬来临之前采集一些过冬的食粮。
养蜂只为一瓶蜜。黄志诚的养蜂之路始于3年前,家中老人有段时间咳嗽不停,去医院检查过多次,药吃了很多也不见效果。听人说正宗的枇杷蜜就着枇杷叶煎水可能有效果,但市场上蜂蜜产品频遭质疑,真假难辨,于是他起了自己养蜂采蜜的念头。
从闲林一老农那买来的两箱蜂,一开始被安置在家中露台上。黄志诚家在下沙,家门口不远有小河,有树林,林间有零碎的野花。中蜂(中华蜂,也叫土蜂)每次“出动”,可以来回飞10公里,从蜜蜂箱所在的小区露台,飞过小区高楼,飞过马路,一直飞到江边树林。
后来因物管禁止小区养蜂,这小小生灵被迫辗转河边、山上。去年,黄志诚搬家到了丁桥,他也给蜜蜂们找到了一个稳定的家园——半山。这里植被丰富,水源充足,很适合放蜂箱。
养蜂之后,黄志诚会关注与养蜂相关的一切资讯。进超市,他会观察挑选蜂蜜的客人。这个大超市放着6个架蜂蜜,供客人挑选,进口货占了一半,而国产蜜放在架子最底层。“超市将最本土、最便宜的蜜放在架子的最下面,利润最高的、价格昂贵的摆在很容易拿的地方,这是超市的营销策略。”
蜂企掌门人——
国产蜜只及洋货零头价
想不通,很想不通。
江山福赐德蜂业开发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徐水荣花了400多元,网购了一瓶500克的新西兰麦卢卡蜂蜜,这位从事蜂业多年的行家很想看看,进口的蜂蜜到底比自己生产的土蜂蜜“高档”在哪里。
请来公司一帮养蜂专家,还有职业蜂农,一瓶蜂蜜吃完了,没有人能道出个一二三来。“蜂蜜就是蜂蜜,它不可能有人参的营养,国外蜂蜜难道不是蜜蜂采花酿造的?”一位蜂农得知这一瓶500克的蜜居然要好几百元,非常地不解。
如果你去咨询网上商城的客服,他们会告诉你这种蜂蜜卖这个价格,是因为其中含有一种活性因子,叫做独麦素,具有抗菌、抗病毒、维护免疫系统等功能。
几年前,这种高级生态蜜就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受到追捧。现在,这一地区已经建立起众多养蜂场,毛利人(新西兰土著)每年能够向外出口价值5000万欧元的蜂蜜。
在蜂农眼里昂贵的新西兰进口麦卢卡蜂蜜,放到中国城市中等收入群体的日常消费里,已经不是稀罕货了。农业部今年10月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蜂产品进口大幅增长,进口额2436万美元,同比增长74.35%。
这些进口到中国的蜂蜜最终进入商场、超市和网店等零售渠道,价格一般比国产蜂蜜高3至10倍,有的甚至更高。那些贴着中文标签的洋蜂蜜,身上贴着“原产地新西兰”的印记,静静地躺在这座城市超市的货架上。它们当中最高贵者可以卖出500克1800元的高价,普通的也要二三百元。
进口蜂蜜在国内销售的主要渠道还是网络,光淘宝网(含天猫)就有1.5万多家蜂产品销售店铺。而在京东、1号店等网上超市,进口蜂蜜亦是进口食品中的热销品类。
今年4月,徐水荣也组建了专门的电子商务团队,负责运营公司的淘宝商城店。精心设计的青花瓷包装,1年收获一两次的成熟土蜂蜜,500克售价58元——第一次“触网”,这已经是徐水荣能给出的最有诚意的价格。
试运营几个月下来,生意一直不温不火,一个月的营业额才6000多元。“麦卢卡蜂蜜一瓶好几百块,一个单品一天卖了100多万元!我们蜂蜜企业拿什么去跟人家竞争?”相差5至10倍的售价,意味更悬殊的利润差,这让徐水荣非常眼红。
“我们最好的蜂蜜,最有诚意的价格,为什么顾客不买账,却宁愿去买昂贵的进口货?”
徐水荣想不通的这个问题,国家质检总局进出口食品安全专家组成员、浙江检验检疫局蜂蜜专家陈国平是这么认为的:蜂蜜本身的差别只在于花的品种,营养价值上并无太大差别。但是,国产蜂蜜掺杂使假丑闻,大大打击了消费者对国货的信心。
养蜂业专家——
进口市场其实鱼龙混杂
“朋友买蜂产品都来找我,非经我手不敢买。”隔着一张办公桌,汪礼国摊开双手看着我,一脸无奈。汪是江山市养蜂产业化协会会长,当地最有名的养蜂专家。他每年要帮很多熟人朋友“代购”蜂蜜。
有时,朋友拿着高价买来的进口蜜请他品鉴,汪礼国常常欲言又止,“市场太乱,从何说起”。就在今年8月,国内热销的麦卢卡蜂蜜,在英国遭媒体质疑,新西兰每年大约出产1700吨麦卢卡蜂蜜,在英国销售的却有1800吨,全球范围内每年大约销售1万多吨标注为麦卢卡的蜂蜜。
蜂胶造假甚于蜂蜜。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很多人花了高价选择进口货,买回了自以为是纯正蜂胶的假蜂胶。
今年4月,中国蜂产品协会代表团出访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代表团将收集到的在中国销售,或声称经英国等地转口到中国的数十个所谓澳、新蜂胶产品的照片及相关宣传资料向澳、新两国有关方面求证是否是澳、新产品,结果均予以否定。
当地蜂胶市场情况是,澳、新两国基本上不生产蜂胶,也不允许包括蜂胶在内的任何蜂产品原料和产品进口。因此,在两国境内和中国销售的所谓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蜂胶产品的原料并非产自澳、新两国。经对收集到的流入澳、新的蜂胶原料样品进行分析,其感官和理化指标均不符合我国蜂胶国家标准的规定,质量远低于中国蜂胶。
代表团在澳、新的免税店、保健品店等购买了12份所谓的蜂胶产品带回国,委托行业标准《蜂胶中杨树胶的检测方法》起草单位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对12个制成品检测发现,未检测到杨树胶的样品有4个,含有杨树胶的样品高达8个。
江山一家蜂企负责人展示的一份由中国蜂产品协会主办的内刊《中国蜂产品》上,该协会致函国家食药监督局称,在澳、新两国生产、销售约7成的蜂胶产品的大都是来自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华人,进口来自中国的杨树胶(用杨树芽、杨树皮人工熬制的假蜂胶),在悉尼和墨尔本华人办的工厂加工成软胶囊等,冠以澳大利亚或新西兰蜂胶;另外通过中国某些企业,以网购、邮购的方式在中国境内外大肆销售。
进口蜂蜜市场鱼龙混杂,国产蜂蜜产品缺乏品牌效应,这让消费者感到为难,什么时候才能吃上真正健康放心的蜂蜜呢?
■ 链接
我国是最大的蜂蜜生产国,每年收成将近35万吨。
我们日常所食用的一切估计有三分之一是依靠蜜蜂授粉而成的,包括苹果、杏仁、蓝莓和红梅。
全球20000个蜂种类中,多数的都有着独居习性,而蜜蜂则是少数通过合作而生存的。
一只健康蜂王每天能产卵1000至2000枚,工蜂孵化期约20天,发育培养期约18天。
一只工蜂从产卵至发育成熟只需38天,就可单独外出采集花蜜,因此,蜜蜂虽然寿命短,但蜂群依然可保持旺盛。
一只蜜蜂一生中能生产出一到两茶匙的蜂蜜,这需要其在36000朵花上采蜜。
每个蜂巢平均有49999只蜜蜂,和一只蜂后。
生产一磅的蜂蜜,一巢的蜜蜂要飞足55000英里。
人类用蜂巢收集蜂蜜的历史可追溯到6500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