佝偻的身影下有丰碑——
沈凤山:爱心筑坦途
记者 沈吟 通讯员 赵方正
德清县三合乡双桥村的一家小店里,沈凤山笑着招呼我们坐下。他坐在一把特制的大扶手椅里,人很精神,初看并没有什么特别,只是那双寒冬酷暑都不离脚的厚厚棉鞋,诉说着主人的不同。
“抱歉,我站起来不方便,只好坐着聊了。”眼前的沈凤山瘦瘦弱弱,17岁时患上强直性脊柱炎,至今已20多年。随着时间的推移,沈凤山身体每况愈下,全身7大关节“锈住”了5个,只剩下肩关节和肘关节能自由活动。在沈凤山的字典里,走路就是依靠手摆动的力量来挪动僵硬的双腿。可再厚的鞋也经不住那样的摩擦,磨坏是常有的事。
就是这样一位村民,干出了一件不普通的事情——为1000多位村民义务修通了最重要的出村道路,把交通不便的村子和县城武康紧紧连在了一起。
五龙桥路是双桥村通往县城最便捷的道路。村里去县城上班的村民很多,现在这条3米多宽的水泥路,汽车已经畅通无阻。但2009年前,这里还只是一条1米左右的泥泞小路,村民去县城只有两种选择:要么绕行远路,多花约20分钟的车程;要么涉险。
“其实就是田埂路,两边都是水塘,路太窄,一不小心,骑车十个人里面有两个要翻下去。遇上下雨天就更危险了。” 村民计师傅还清楚地记得当时的场景。“希望把路修通!”这是双桥村人集体的心声。
沈凤山主动“站”了出来,揽下了修路的活计。当他说出这个决定时,周围的几位朋友也很支持,开着摩托车载着他去募集资金。
“锈”住的关节锁不住他的爱心。自己虽然行走不便,但要让别人走得方便。抱着坚定的信念,沈凤山挪动着双脚,挨家挨户去动员村民、动员附近企业。这期间,有误解、怀疑甚至威胁。一次去一户人家,沈凤山吃了闭门羹,对方声称“出什么钱,我们家从来不走那条路。”沈凤山佝偻着背,苦口婆心地劝说半天。终于,那户人家从二楼窗户里扔出一张50元的纸币,飘然落下。这钱让他拿得很不是滋味。
当时拓宽道路,涉及附近村民的水塘和田地,隔壁村有村民不肯无偿出让地,在修路的现场,毁掉路基,甚至扬言要打人。好在村里乡里及时出面协调,平息了事态。
困难并没有吓倒他,沈凤山的行动,是一种无声的力量。村民们不等不靠,纷纷解囊,100元、200元……附近的企业主也被沈凤山深深感动。沈凤山找石料厂的老板,用矿渣把路填平,找来开挖机的朋友把田埂拓宽……等到2009年,泥泞的小路终于变成宽阔的石料路,双桥村民到县城路程缩短了一半。
但问题接踵而至,因为雨天车子一开,石料路的路面就慢慢裸露出泥土,一年光是填填补补就得五六回。钱,捉襟见肘。小店是沈凤山唯一的收入来源,但为了修路,他已经先后垫资数千元。村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面对赞扬,沈凤山谦虚地说:“我没干什么事,功劳是大家的,最后还靠乡里村里出钱,才在2012年把路修成了水泥大路。”村主任夏振雄拍拍沈凤山的肩膀:“村里经济薄弱,如果没有你打下的基础,村里也不会这么快修好这条路,你造福了附近几个村的人。”
其实,沈凤山出门不多,新修好的路,还没走过多少次。前一次出村,还是沈凤山听说余姚大水围城,他去银行汇款为灾区献爱心。当时,看到五龙桥路上车来车往,沈凤山很是欣慰。
村民们意味深长地说,凤山佝偻的身体下,有一个高大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