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6版:人文

青年影人众生相——

梦见自己在奔跑

  本报杭州11月18日讯

  记者 吴孟婕

  《脱轨时代》导演五百,《兰亭》制片人刘鹏程,《对不起,我爱你》导演杨子,《飞天鱼》导演范潇匀,《今天明天》导演杨惠龙,《盲班的神灯》出品人、编剧杜奇泉,《青春小说》导演郭奎永,《让我们西米吧》出品人杨巍,《伊犁河》导演王景光,《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导演杨瑾,《我的影子在奔跑》导演方刚亮——他们同属于一个略显稚嫩却隐然成形的电影创作群体:青年。

  之所以要完整列出这份出席今天开幕的首届浙江青年电影节“展映影片交流会”的代表名单,是基于以下几个原因:他们的作品不一定完美,但“真实”和“诚挚”已然成为他们的风格标签,对此,你可以由衷赞叹或者不以为然,却没办法视而不见。而当他们谈及华语电影创作的现状和未来,面部表情都会有那么一点儿沉醉,还时不时透着一股不轻易妥协的冲劲。

  那种倾尽全力,不仅在银幕上,也在银幕外。比如《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在开拍前5天意外遭遇了资方撤资,焦头烂额之下杨瑾只能向亲朋好友“举债”,用40人、18天拍完了电影。而这,已经是他3部作品中的最大“阵仗”。“影片自今年2月以来通过百老汇电影中心、上海电影艺术联盟、‘后窗放映’等渠道进行放映,至今已超过100场,还差10%就可以收回投资。”说这些话时,杨瑾显得很高兴,瞪圆的双眼让人想起《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中的小主人公杨晋。

  “12部参展影片可以代表当下青年电影的普遍面相,一类在艺术创作上很有特点,但面向的市场相对小众;另一类尽管具备推向市场的潜力,但可能缺宣发费用或营销策略。电影节要做的,就是整合业界力量、搭建优良平台,为青年电影的‘整体崛起’助一臂之力。”参加首届浙江青年电影节选片、展映工作的《综艺报》电影版主编朱玉卿说,“不妨大胆设想一下,下一个10年、20年的世界电影人图谱中,或许将出现从这里走出去的青年创作者的名字。”

  在拥有太多选择和太多可能性的电影市场,在充满商业气息的国际电影节的夹缝中,这个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这个电影节显然有些与众不同。它尊重电影艺术,简单无功利地呈现电影本身,安静却也闪耀。

  “他们”中,还包括正在国外参加电影节而没能来杭的导演朱晓伟。他的展映作品《匆匆》是一部与当下的快节奏生活有些“格格不入”的电影,足足有160分钟,讲述了一对被长期分隔在海峡两岸的父女生死离别的故事。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他说:“‘慢’并非刻意为之,我只是想尝试让欣赏的过程静下来,或许,就会有一些微小的细节和感动被看见。”

  那就让我们慢一点,仔细听听这些怀揣电影梦的年轻的心,还说了些什么——

  “‘艺术’和‘实验’不是小众的借口。电影要有观众看、有回应,电影的活动才叫完成,因此我要面向市场,不断尝试和进步。” 五百说。

  “一直以来我都想拍家乡年轻人的故事,关于他们的出路和梦想。《青春小说》没有任何特效,它用艺术的纯粹直指农村少年生活的真相。”郭奎永说,“电影主人公‘逃离’途中遇到的风景,正是我年少时上学的路。”

  《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中充满了大量不着痕迹的幽默,杨瑾坦言,这也与他的童年回忆有关:“孩子式的纯真话语与跳跃的思维显得既执拗又引人发笑,不时迸发出诗意的灵光。”

  讲述艾斯伯格综合征(一种较轻的自闭症)患儿故事的《我的影子在奔跑》在不久前举行的第22届金鸡百花电影节上获最佳儿童片奖。方刚亮说:“这部电影宛如一幅清水涤净的蜡笔画,它从头到尾都是靠生活点滴累积起来的,用情感串起许多的‘珍珠’。作为导演,我的任务就是让每颗‘珍珠’释放出洁白温润的光泽。”

  来吧,电影开始了——

  接下来的一周,以上12部青年电影全景展映影片将与15部青年短片、12部优秀浙产电影一起,在杭州各大影院和高校与观众见面。暂时抛开生活的烦恼和压力,寻找好电影带来的幸福感,你会发现,影像是一个万花筒,看什么、怎么看,究竟有怎样的奇幻效果,取决于你从哪个角度转动它。但它们无一例外地都想告诉你:看电影是件好玩的事,美妙的事,是一件可围观也可独享、可赞美也可以说“不”的事。

  也许有些电影排片不多,也许你只选择了其中的几部或一部,但总有一些光影瞬间会将银幕点亮,也一定有一些人的人生因此而发生改变。电影的美丽,不正是源于那些细小而不可捉摸的原因吗?


浙江日报 人文 00016 梦见自己在奔跑 2013-11-19 3262899 2 2013年11月1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