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青年亮相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中国角”
低碳社区,我在乎
本报杭州11月17日讯
记者 蒋蕴 通讯员 褚旭珉
“别说我还小,别说困难大,我们手拉手,都来帮一把。”
华沙,波兰国家体育场。11月15日,当地时间下午2时30分左右,伴随着背景音乐里杭州孩子们演唱的环保公益歌曲《唯一的家》,32岁的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金奖获得者、浙江青年忻皓用这样一句话结束了演讲。
作为浙江规模最大的民间环保组织、全国百优志愿服务集体“绿色浙江”的总干事,这段时间,忻皓正在波兰参加为期两周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几天来,他一直在朋友圈中分享在华沙的见闻。今天傍晚,记者通过微信采访了他。
由于时差的关系,连线时,华沙会场刚刚结束了上午的会议。忻皓告诉记者,此行他重点参加的活动,是由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主办的气候大会“中国角”系列边会。从14日开始,陆续有17场小型论坛或主题讨论,就低碳发展、碳排放交易、青少年行动等话题,向全世界展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一直会持续到21日。
这已经是“绿色浙江”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的第3次亮相,在去年的多哈会议上,忻皓就以《七个杭州人的七个气候梦想》为题,向世界传递了浙江百姓对美好环境的向往。
今年,梦想已诉诸行动。忻皓和他的伙伴们以《科技让中国社区更低碳》为题,在一场名为“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在行动”的主题边会上,分享了杭州文晖街道现代城社区的生态建设经验:如何通过技术环保植入,推动人们生态意识的提升和行为的改变。
忻皓说,他特别提到了正在实验中的“智慧绿房”,通过与浙大网新等众多科技企业的合作,不仅实现金属、纸张、塑料的分类回收,还能将住户的厨余垃圾变成有机肥料,用于社区农场。同时,生态社区里的雨水回收系统,落叶堆肥装置,太阳能路灯设施和生态景观水池的改造,也融入了多项高科技的应用,初步实现了废弃物不出社区的构想。
“‘智慧绿房’仅仅是科技改变中国社区的第一步,未来我们还将建造自己的环保站,打造一条垃圾产业链,通过垃圾回收制成毛巾、衣服,甚至工艺品。”忻皓呼吁,垃圾减量要通过政府、企业、民间组织与公众共同努力。
忻皓演讲的时候,台下坐着一位特殊的听众——国际气候行动网络总监威尔·汉密尔顿。汉密尔顿饶有兴趣地把玩着“绿色浙江”为气候大会与会代表带来的小礼物:竹制名片盒。他表示,“智慧绿房”、社区农场、雨水回收、池塘生态改造、新能源利用……这些来自浙江的很多做法,“让人耳目一新”。
据忻皓介绍,在“中国角”系列边会上,浙江农林大学校长周国模、杭州低碳科技馆馆长吉京杭都相继受邀发言。来自嘉兴的比华丽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郭峰,则作为浙江企业的代表,向与会者介绍了如何利用太阳能和风能发电技术为低碳社区建设所做的环保努力。
“环境保护需要全球合作,浙江,要在世界低碳城市建设中发声。”忻皓说。这几天,他脱去了前几日穿的红衬衫,特地换上了庄重的黑色西服。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的忻皓,近年来发起“同一条钱塘江”行动,带领志愿者在钱塘江流域查找水源污染点,足迹超过8000多公里。
本次气候大会的官方口号是“我在乎”,表达了全人类对气候问题的迫切关注。“拿出‘在乎’的态度,展现承担责任的勇气和担当。”“绿色浙江”会长、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阮俊华说,连日来,他一直在微博、微信上关注浙江代表在此次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的表现,“再小的力量,也是一种支持。我们的使命,就是让更多人将环保付诸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