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要闻

不负山水不负民

  最近,干施岙村被评为我省20个最美乡村之一。我想,美丽乡村不是盖起多少高楼,也不是追潮流做样子,真正的美是山美水美人美。干施岙就美在原汁原味的乡村风景,更美在土生土长的文化。

  干施岙村有700多名村民,一大半都是五匠出身。五匠是什么?农民工。当村书记之前,我是一名泥水匠,在城里跟砖瓦、泥灰铲子打交道。后来,我回村了,看着那些白墙灰瓦马头墙,还有那些雕工细巧的窗户,比城里那些钢筋水泥好看多了。而且我们砌的房子够结实,做的桌椅能成传家宝,编的竹篮用上几十年不会坏……画家大笔一挥叫作品,我们做的这些为什么不能叫作品呢?

  村子的发展就得靠这一件件作品。以前我们村的路是一段水泥路接一段泥巴路,车开进去就没有掉头的地方。一下雨,水顺着地势哗哗往下流,有的脏水直接就流到村民喝水的井里去了。还有一次,我看见80多岁的老人扶着墙慢慢往下挪,一步一打滑。这让人怎么看得下去?

  想修路,村里没有钱,但有的是能干的工匠。我们自己画图纸设计,挖排水沟,连路上的基石都是大家用一双双手从山上运下来的,硬是把路修了起来。本来修路的预算要近50万元,最后只用了20多万元。这条路我们就叫它文明路。以前全靠背扛肩挑的稻谷,现在村民都用车子拉。后来,露天粪缸迁移、村庄绿化、农家乐的装修也大都是村里工匠自己做的。

  村子今天的一切,都是依赖五匠的勤劳和智慧。但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意再干这一行了。2008年,占地1200平方米的五匠博物馆在我们村成立。五匠馆设有船匠厅、木匠厅、泥匠厅等7个厅,不仅我们干活的场景被展现出来,而且用过的墨斗、铲子也出现在博物馆里。

  五匠文化只放在博物馆里还不够,还得让它再活起来。这几年,展茅街道开展“乡土人才”评选,评上了就发一本带星的证书。虽然是我们的土文凭,但跟专家评职称一样认真。村里的李松存评上一星级木匠后,亮闪闪的牌子往门前一挂,他出门会把一条裤缝捏得笔直。村民们拿着文凭出去揽工程,腰杆也能挺起来。

  “不负好山水,要富更多人。”富,就得物质和精神都富有,这也是我对美丽乡村的理解。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3 不负山水不负民 2013-11-15 3247810 2 2013年11月1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