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新闻时评

克里七访中东难抚盟友

  刘卫东

  美国国务卿克里11月3日至11日再访中东,这是他今年2月上任以来的第七次中东之行。较之于其前任希拉里,克里对中东的关注和牵挂比对亚洲明显要多,这既是因为中东局势更为动荡不安,也与美国试图从中东取得外交突破有一定关系。但是如此密集的访问是否就能安抚盟友的担心和不满,恐怕这位谙熟中东问题的美国最高外交官也心里没底,从其越来越严肃的表情中就不难感受到这一点。

  克里此行计划访问埃及、沙特阿拉伯、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尔及利亚等七个国家,以修补同其中一些中东盟友近期出现的裂痕,并挽救再度面临崩盘的巴以和谈。埃及经历政坛剧变后,美国在应该支持相对亲西方的军方,还是维护民选总统穆尔西之间左右为难,但在其折中决定暂停对埃军援后,埃及得到了来自海湾国家450亿美元的援助,这种反差使得埃及对美产生一肚子意见。沙特是美国的传统盟国,但在温和的鲁哈尼当选伊朗新总统后,采取向美国示好的姿态,美国也毫不迟疑地对其敞开怀抱,这顿时让一直为伊朗核计划担惊受怕,并正与伊朗争夺中东主导权的沙特对美起了疑心;再加上在叙利亚问题上,美国在口头强硬之后行动上却畏缩不前,导致已经大张旗鼓要配合美国对叙动武的沙特非常尴尬,也促发了其对美更多的不信任。上个月沙特拒绝接受当选的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席位,也是在间接发泄对美不满。而美以之间的矛盾则是缘于双方战略互信不足。据以色列媒体报道,最近启动的伊核问题谈判中,美国和伊朗进行了很多“桌面下”的交易,却不愿向对此颇为敏感的以色列透露细节,令以色列大为恼火,担心美国在出卖其利益。就在克里访问前夕,以方突然宣布在约旦河西岸以及东耶路撒冷新建犹太人定居点,不啻给期待巴以争斗降温以取得突破的美国当头浇了一盆冷水。

  这些细节只是美国在中东面临大量难题的缩影,实际上美国遭遇尴尬的背景要深刻得多:

  第一,美国在中东的力量在减少,对中东的期待却在提升。当前美国自身对中东的战略定位并不清晰,一方面要重返亚太,另一方面却又难舍中东,在自身已感捉襟见肘的时刻,把原本部署在中东的力量转移到亚洲以对华进行再平衡已是大势所趋,但已经习惯于在中东指手画脚的美国却并未降低对这一地区的预期,甚至还将在中东的突破视为国内党派斗争的有力筹码,这种主客观的割裂必然会带来美国的不适。

  第二,美国期待的稳定并非中东能接受的和平。美国希望巴以能够平静下来和平解决争端,但巴以双方对自身利益的期待都超过了对方可以提供的范围,同时这一地区的其他国家也同样希望对此发挥各自不同的影响,就使得局势变得愈发复杂,即使有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前来积极调停,也难以缓和各方的矛盾。

  第三,美国现实利益与价值观难以在中东兼得的现实也导致美国的努力事倍功半。美国在中东地区的重点是培植亲美势力以便长期控制这一地区,但中东是王权国家最为集中的地区,美国主要的阿拉伯盟友恰恰也是在其眼里最封建的未开化国家,虽然迫于利益要与之合作,但一有机会美国就会不自觉地要对其进行和平演变,导致双方关系起伏不定。

  第四,中东地区局势历来错综复杂,宗教对政治体制和社会生活的影响根深蒂固,对油气资源的争夺进一步加剧了民族矛盾和领土争端。由于历史原因,这一地区的反美和亲美意识都同样强烈,由此也造成了美国推行自身战略时顺时逆的波动局面。

  第五,以色列是美国胸口永远的痛。犹太人曾因遭受数百年的迫害而博得广泛同情,但以色列建国后的作为却又为其树起加害者的形象,成为阿拉伯世界的共同敌人。由于犹太群体在美国国内的特殊影响力,亲以几乎成为美国外交不变的主旋律,在这种背景下如何还能期待阿拉伯国家接受美国的调解?

  因此,对克里此行难寄厚望就显得顺理成章了,归根结底这是美国的问题而不是他个人的问题。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专家)


浙江日报 新闻时评 00006 克里七访中东难抚盟友 2013-11-11 3251891 2 2013年11月11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