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的位置
家的方向
蒋蕴
建设新农村,不只是建房子、修马路。
一度,乡村被发展的狂热裹挟,一路向着城市狂奔。受人关注的,多数是它在生产关系领域的变革和经济层面的飞跃。从“乡土中国”到“离土中国”,因为跑得太快,很多地方忘记了身后的路,丢失了乡土文明的根。
如今,告别了脱贫致富的基础诉求,回过头看,谁在故乡的村口等你?
还好,有那棵老树。树,不仅有其自然属性,更有它的社会属性。树冠上的春华秋实,呼应了农耕社会周期性的生活节奏。树荫下的生活空间,承载了家族、村落绵延千百年的集体记忆。见证了岁月的村口树,它的存在,与村庄的兴衰融为一体。
树的身后,是乡村的人伦道德、文化根基。为村口“补白”,桐庐人挽救的不只是树,而是乡村文明的根。只有这样的农村,我们方能找得回去,寻得到记忆中的家园。
所以,从曾经的“大树进城”到今天的“大树进村”,昭示的是一个方向,更是一种社会发展的规律。
毕竟,有根,才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