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台滞后
温台发展长期有一个较大问题,即经济增长对区域发展促进作用相对较小。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影响经济可持续增长。虽然浙江各地都有这一问题,但温台比较突出。
我编了一个简约的社会事业发展指数以做定量分析。2011年,全省11个设区市,社会事业发展指数最高的杭州市为5.7,其次宁波为3.6。其余9市社会事业发展指数,均在2.0至3.0之间。温台列这一简约指数的倒数第一二位,仅2.0和2.1。
社会事业发展缓慢,一方面当然是经济发展水平尚低所致,但分配关系也是重要原因。如果简单地把企业收益定义为用于自身和回报社会两大部分,则温台企业回报社会的比重明显少于浙江其他区域。
温台企业平均工资显著低于全省。由于缺少直接数据,只能用间接数据分析。“六普”资料表明,温州市外来人口比重达45.5%,高于宁波的41.4%,杭州的39.3%,更是高于舟山的37.8%。在县级层面,全省外来人口比重列前三位的县区均在温州,分别是瓯海区、鹿城区和龙湾区,外来人口比重分别高达68.4%、67.1%和64.8%。杭州江干区以64.3%屈居全省第四。台州一些县区外来人口比重也大大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外来人口比重与当地平均工资负相关,即外来人口比重高的区域,当地平均工资较低,反之亦然。浙江省多年来私营单位职工平均工资大致是全省平均的1/2强至3/4,外来农民工主要在私营单位。按此计算,外来农民工比重每提高1个百分点,如果不考虑就业结构差异,则当地平均工资大致下降0.5至0.6个百分点,由此可以认为,温州一些县区平均工资至少比全省平均低近20%,再加上温台蓝领从业人员比重比全省高3个多百分点,则温台平均工资与全省差距更大。
长期低工资的后果,就是锁定了当地长期的低水平繁荣。在低工资状况下,当地购买力长期较低,服务业难以较快发展,脏乱差长期难以治理,城市品位提升滞后。温州城乡结合部建设水平,远远低于杭嘉湖县级市市区的同样部位。进而的一个问题是,城乡居民消费结构长期难以转型升级,企业发展缺少可资依赖的当地市场。
温台财政收支明显低于全省。2011年,温台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分别为14.2%和13.3%,分别比全省平均低4至5个百分点。温台财政支出占GDP比重亦仅为10.8%和9.5%,比全省平均低1至2个百分点。
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低的后果,是当地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对此可用人均财政支出来衡量。目前全省人均财政支出最低的20个县市,温州占5个,台州占4个。温州公共服务水平仅为全省平均的2/3,台州亦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这些状况正是温台社会事业发展指数大大低于杭州宁波的主要原因。
社会发展长期滞后对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严重杀伤力。一是在教育卫生事业长期难以有相应水准的情况下,全社会人口的文化和身体素质都难以有较大提高;二是在区域文化建设长期滞后的情况下,区域社会文化素质长期难以提高。这两个原因,进而导致企业创新发展缺少具有浓厚乡土情结的当地高素质人力资本,企业转型发展缺少可资依赖的高水准社会文化氛围。这些问题最后可以归结为,社会创造力难以提升,企业发展的社会阻力逐渐上升。
改革滞后是导致温台经济溢出长期较低的主要原因。当前对于温台而言,必须像当年冲破计划经济和姓资姓社束缚一样,奋力推进全面改革。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切实提升企业社会责任,努力引入民资,加快社会发展。当前仅仅靠温台自身的力量可能还大大不够,还需要积极通过财税体制改革、增加转移支付等努力,促进温台社会事业加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