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2版:智搜

英才汇聚耀下沙

  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走过二十多年后,如何出新,也即创新,是眼下最大的命题。破解这一命题,人才是最关键的一把刀。经过几年来的探索、付出,下沙的人才建设突飞猛进,破解驱动创新的人才这把刀,舞动得风生水起、光芒熠熠。据此,我们特约请浙江省发展改革研究所的专家,对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人才建设进行全面的介绍、分析、点评,以进一步推动浙江人才工作。 ——编者

  秋日的一个午后, 在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一个简单的办公室内,李湘与研发团队环坐一圈,倾心交谈,不时响起的笑声透出成功的喜悦。

  而在十二年前, 李湘的身份还是美国多肽公司的首席运营官,这位1989年就赴美深造的业界精英,曾直接参与了国际上几十个多肽药物的发展,并多次作为化学药物专家与美国FDA(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日本PMDA(日本药物及医疗器械管理局)等打交道,促成了多个多肽药物的直接批准上市。2001年,李湘归国考察,短短一个月后,他将创业地点选择在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下沙),注册成立了杭州中肽生化有限公司。凭借在多肽领域的丰富经验和卓绝的研发实力,2012年李湘入选第九批国家“千人计划”名单,这也是自黄宁杰、林标扬入选第八批国家“千人计划”名单后,开发区自主培养的第三位国家“千人计划”人选。

  李湘只是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大量引进人才的一个缩影。截至目前,开发区已集聚海外高层次人才创办企业68家,海外高层次人才652名,国家、省“千人计划”和杭州市“521计划”专家36名,其中今年新引进领军型人才总量达到了20名。而在前天召开的2013浙江·杭州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大会第一天,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又一次成为海外人才关注的焦点。开发区现场共洽谈项目152个,达成合作意向34个,签约项目20个,签约资金达2.5亿,主要涉及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领域。

  英才何以汇聚下沙,英才何以闪耀下沙?

配套完善,现代化新城筑就磁场

  流淌诗意的沿江湿地,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人流熙攘的商业街,14所高校和设施一流的中小学,还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高档小区及正在建设中的写字楼宇,无一不透露着浓郁的下沙新城独有的现代气息。“选择下沙,是因为这里有创业所需的产业平台、便利的区位优势、非常好的服务保障,而且特别宜居。我走过11个省,考察了15个城市,相信自己的眼光。”此次签约的乙型-丙型肝炎二联分子诊断试剂盒开发项目带头人董黎明博士道出了无数海外高级人才选择下沙作为创业热土的心声。

  下沙,如今早已不是结构功能单一的工业园,早已蜕变成一座宜居宜业宜学的现代化新城。自2002年杭州市总体规划出台,杭州市委、市政府将开发区定为杭州市副城的建设目标,为下沙加快从“建区”向“造城”战略转变创造了条件。有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作保障,下沙在大力开展科技创新的同时,也更加注重城市形象的提升。经过这几年全新规划和高起点、高质量的建设,区域的经济、文化、环境优势已经显现,其居住价值也随之被挖掘和认识。

  一幢幢功能齐全的白领公寓、一座座错落有致的现代化小区,希尔顿、盛泰名都等高星级酒店,龙湖天街、宝龙城市广场、银泰城等大型商业综合体以及建设中的600亩水面金沙湖、去年开通的地铁一号线、畅通便捷的快速公交、今年开业的杭州市下沙医院(邵逸夫医院下沙院区)……经过开发区人20年的艰苦创业,这片昔日的滩涂围垦之地,已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现代化新城。

  日趋完善的商业配套的背后,下沙更拥有与别处不一样的原生态美景。12公里长的沿江景观大道,不时还有白鹭、野鸭等从面前飞过。被完整保留的江边原生态湿地面积达1200亩,长达5公里景观河,横穿高教园区,假山、亭台、绿树,一步一景。白天精神抖擞上班,下班后回到品质优异的住宅小区,晚上可以去大学城充电,去附近的中央水景、沿江大道、湿地公园散步,很少有新兴城市像下沙新城这样区划清晰、功能完备,带给居留此间的人们这样一个准确的工作规划和清晰的生活图景。

  “十二五”是开发区建设“生活品质之城”的关键时期。不久的将来,下沙新城将作为一个国际化的宜居型花园式魅力都市、人才磁场呈现。

平台支撑,深耕人才圆梦沃土

  赢得人才,就是赢得未来。近年来,开发区以争创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基地为目标,不断加强区内新加坡杭州科技园、高科技企业孵化器、和达文创园、大学科创园等人才创业创新平台建设,促进了高端项目、人才、政策、资本等资源要素集聚,这里也成为高层次创新人才大显身手、展示才华的大舞台!

  6月15日,一个占地5万平方米的浙江省海外留学人员创业园在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揭牌。园区由省委统战部与管委会、省海创会共同打造,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对高端人才团队更具吸引力的政策,确保扶持资金、租金减免、人才房、落户、子女就学、家属就业等引才政策及时到位,同时园区还为留学归国人员提供创业辅导、交流培训、市场推广、管理咨询、联谊沟通等一系列服务,目前已入驻项目11个,涵盖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及服务外包等多个产业。

  好的创业园区还要有好的科研服务平台。开发区聘请了多位生物医药领域的院士组建成开发区院士专家工作站,开展院士交流活动,服务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帮助企业解决关键技术问题。积极推进开发区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帮助企业引进博士生。继续加大生物医药公共服务中心建设,为生物医药企业提供各类服务,有效降低了生物医药公司的研发成本。

  “以前没有大的平台,经费非常少,海外学子都是零散回国。而这次是很多人出国后第一次回来,这些留学人员回来之前很兴奋,看了之后更兴奋。”杭州新世宝电动转向系统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朝久说起回国的初衷,仍然难掩激动。

  王朝久在下沙创业不到三年,他带领的团队已先后成功开发6款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他们的产品已经批量供货给天津一汽、昌河铃木、奇瑞汽车、一汽集团等主机厂,2012年销售额3200万元,2013年预计销售7000万元。

城园融合,大学生创业条件“史上最佳”

  从全国范围来看,一个区域既有大学城,又有高科技园区,是很少见的。下沙正是这样一个全国唯一的城园完美融合的开发区。

  坐落于杭州开发区内的省内最大的高教园区,现有高校14所,在校师生20多万名,硕博士学位授予点351个,省部级重点学科89个、国家级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6个、国家级5个。2008年,为使一座工业城与一座大学城真正融为一体,杭州市人民政府与浙江省教育厅正式签订加快开发区和高教园区“两园战略合作”协议书,进一步拓宽合作领域,促进区校共建和校企合作。

  “两园战略合作”以来,高校依托开发区产、学、研合作中心,发挥自身师资、技术、文化等资源优势,以各种方式整合高教实验室资源与企业、单位部门等科研平台资源,加强人才交流和技术合作,加快科研成果转换,打造人才高地和科研宝地。如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合并成“大学科创园”,进一步提升了大学生创业平台的功能,提升了大学生创业技能,集聚了信息技术外包(ITO)、业务流程外包(BPO)、软件开发、网络科技、数据处理、动漫制作、各类IT产品设计等相关产业。

  整合校企资源。高校依托开发区产、学、研合作中心,发挥自身师资、技术、文化等资源优势,加强人才交流和技术合作,加快科研成果转换,打造人才高地和科研宝地。开发区先后与区内8所高校签订了人才工作合作协议,在区内14所高校建立了14个区级大学生创业园;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在七格社区、闻潮社区、高教社区建立了3个“大学生创业社区”;利用工业园区企业资源,在105家企业建立了大学生企业实训基地。在大学城内推进校企合作办学,由高校提供场所、生源,由企业提供设备、资金,共同培养企业所需的各类技能人才。目前已成立了阿里巴巴、青年汽车等7所校企合作的学院。

  资金紧缺,一直是大学生创业最头疼的问题。早在2008年,开发区就制定出台了《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鼓励大学生创业实训暂行办法》等14个政策文件,基本形成集创业资助、创业实训、创业指导、创业平台建设等多项内容于一体的全方位创业扶持政策体系,在下沙创业的大学生可获得创业房租补贴、创业社保补贴等7项创业、实训和就业各类补贴资助。到了今年,创业条件则更加诱人,被誉为“史上最佳”,对获得杭州市创业资助且具有较好发展潜力的大学生创办企业,开发区将考虑试行追加资助,最高资助20万元。获得追加资助的大学生创办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在开发区租用生活用房的,还将给予其两年的住房补贴,补贴额度每年可达6000元。

  “大学生来下沙创业,从房租、创业前期贷款、研发过程,区里都会给予相应补助。”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2012年,下沙开发区对大学生创业、实训和就业各类补贴的资助总额,达635万元。

政策开路,自强者愈强

  “指南针里的磁石永远指向家的方向。”一位海外留学的游子曾在日记里这样写道,让下沙具有磁石般魔力的,是开发区先进的引入人才理念和完善的人才政策体系。

  “郁栽梧桐,有凤来栖”。开发区相继成立了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留学人员创业园领导小组、大学生创业实训工作领导小组等领导机构,实行“两园三中心”(留学人员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园;人才开发中心、长三角紧缺人才培训中心开发区分中心、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中心)“五块牌子、一套班子”的运作模式。力度空前的人才创业扶持新政也重磅推出。从今年初出台的《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关于进一步推进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加快“东部人才港”建设的意见实施细则》,到最近发布的《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2013年引进高层次人才公告》,都体现出开发区强力政策扶持、抢占人才高地的决心。开发区设立人才专项资金3亿元,通过拓宽引才渠道、优化创业环境等举措,切实加大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力争5年内引进和培育国千、省千、521人才等领军型人才100名以上,销售收入超过1000万元的高层次人才创办企业达到100家以上。

  项目资助。高层次人才来开发区创办企业的,创业项目经评审后按A、B、C三类给予扶持,给予最高600万元的项目启动资金,两年内最高500万元的银行贷款全额贴息,三年内最高1000平方米的工作场所租金补贴。对特别突出的创业项目,实行“一企一策”。扶持资金根据项目推进情况分步落实到位。

  人才奖励。对开发区自主培养入选国家、省“千人计划”和市“521”计划的人才,分别给予一次性100万元、80万元、60万元的配套奖励。对从区外引进,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来开发区创业并做出贡献的国家、省“千人计划”和市“521”计划入选者,分别给予一次性50万元、30万元、20万元的配套奖励。对入选国家、省“千人计划”和市“521”计划的高层次人才,按其3年内工资性收入个人所得税地方留存部分的额度给予奖励。

  配套保障。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根据有关规定享受人才住房、医疗保健、配偶安置、子女就学等相关政策待遇。优先推荐国家“千人计划”、浙江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和杭州市“521”计划。

  就在今年5月份的项目评审会,有两个项目得到了评审专家的一致好评。赵永新等5名海归博士创业团队领衔的生物医药项目,以及吴鑫娣、王铁领衔的新能源项目,专家们一致建议各给予600万元资助。强者愈强,在下沙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服务留人,一流后勤暖人心

  引进人才,更要留住人才。对人才的后勤保障,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扶持政策和相关待遇,充满了温情呵护、周到服务。

  建立管委会领导联系高端人才制度。每位管委会领导联系1名区内高端人才,为人才提供的服务细致入微,协调解决子女入学、创业咨询、投融资等主要问题,并将人才工作指标纳入党建共性目标考核范畴。

  开展“走百家企业、访千名人才”活动。结合开发区大走访活动,累计走访区内规模企业、留创企业、大创企业140余家,帮助解决人才招聘、人才住房、子女入学、家属安置等各类问题155个。

  重金营造“重才、爱才”良好氛围。创立“开发区杰出人才奖”、“开发区人才特殊津贴”、“重才爱才先进单位”评选制度,给予“开发区杰出人才奖”最高50万元的奖励,给予“开发区人才特殊津贴”获得者三年内每月1000元的津贴,每年评选10家“重才爱才先进单位”。

  积极做好人才安居工程。住得下来,才能留得下去。作为人才港,它还必须是一个避风港,充满家庭的温暖。开发区大力建设的人才住房也为许多创业人才解决后顾之忧。开发区投资11.32亿元,建设大学城北和紫元人才专项住房2682套。同时,出台了企业人才安居政策,为企业人才购房提供支持。去年实施以来,已兑现企业人才购房、员工租房扶持资金2800万元,保障了企业员工的安居乐业。今年,开发区还将建设一批人才房,实现高级人才的“拎包入住”。

  优化投融资环境,组织人才项目投融资推荐会,邀请中国银行、浙江广润、浙大创投、浙商创投等金融机构与10余名海外高层次人才交流洽谈,5个项目进入深入洽谈阶段。

  设立一站式的高层次人才服务窗口。在开发区的行政服务中心,一个高层次人才服务窗口显得格外醒目。无论是投资项目审批、企业经贸审批、人事代理、劳动保险、房产登记、银行业务,还是个人落户、医疗、保险、职称评定、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问题,这个窗口都可以一次性搞定。

  对开发区的人才服务保障政策,王朝久颇有感受:“在资金扶持、人才住房、子女就学等多方面都有细化政策,确实让创业人员感受到了全方位的支持。”下一步,开发区还将乘势而上,以强有力的举措,不断扩大“东部人才港”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从“东部人才港”出发,这艘杭州东部最美的经济“游轮”,以人才为动力,搭载着每一个开发区人的中国梦,澎湃前行。


浙江日报 智搜 00012 英才汇聚耀下沙 2013-11-08 浙江日报2013-11-0800006;浙江日报2013-11-0800014;浙江日报2013-11-0800016;浙江日报2013-11-0800019;浙江日报2013-11-0800021;浙江日报2013-11-0800012;3249798 2 2013年11月0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