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7版:美丽乡村

寻梦黄泥房

  裘一佼

  从龙游回到杭州,手机的微信朋友圈里已经被微友们的龙游行“刷屏”了。

  浪漫的朋友,已经把山村生活写入了小诗;好奇的朋友,在询问黄泥房的建筑工艺;细心的朋友,把照片分类,如老屋、孩童、阳光、笑容......当然也有自称吃货的朋友,把山间的美食一一晒出。渗漏在村落和房屋里的,是浓郁的耕读文化和乡民们醇厚朴实的性格,以及青山绿水常年陶冶出来的亲和感。

  本以为村民们都是土生土长的龙游人,和他们聊开了,才知他们大部分人的祖籍是福建。明清时期,因为战乱,他们的祖辈千辛万苦找到了这一片生活之地,像是来到一个桃花源,外面的大千世界已经演完了一本书,这个小山村的历史才翻过最初的几页。

  听着他们的讲述,突然想到一句话——“建筑是石头的史书”。村民们的黄泥房,何尝不是一部流动的居住史?不管在哪里,住宅是最基本的建筑类型,凡有人烟处便有住宅,人们生活在千差万别的自然环境与历史文化环境中,应付的方式,一层是衣服,另一层则是住宅,住宅便要适应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社会状况和文化传统。

  我们所见到的黄泥房,也许就是最适应山村的居住形式。当年,村民们就地取材,黄泥房冬暖夏凉,不仅和周围的青山绿水融为一体,也表达着人们有关家的梦想。这份与自然共生以及经营生活的心思,代代传承下来,直到现在。

  《庄子·天道》中说,“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面对微友们的一片惊叹和赞美,村民们显然还有些羞涩和惊讶,他们没有想到,这个连自己都觉得有些“土气”和“落后”的山村,怎么会成为镜头中的明星?他们也许想的是走出大山,也许想住更好的房子,也许想要更现代化的生活。

  新生活的巨大吸引力是无法也是不应该阻止的,老的住宅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必然会得到改造和更新,所以,村里的黄泥房有的闲置,有的倒塌,有的拆后重建,它们的种种命运,真实地反映出当下村庄的生活情景。

  但是,老屋和村落是祖先创造历史征程的起点,承载了人们关于故乡的情感,那些具有代表性、有多样文化存在的自然村落,理应给予更多的关注。或许黄泥房在中国民居的大家庭中并不起眼,它的营造手法也没有特别之处,然而作为一种最普通的居住方式,它在当下呈现出一种与自然亲近、与亲人朋友亲近的温馨。

  这,正是我们在前进路上丢失的东西,正是我们寻梦黄泥房的意义。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 00017 寻梦黄泥房 2013-11-05 3241412 2 2013年11月0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