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武力对抗中国”意欲何为
张历历
张历历
10月26日,日本首相安倍在接受美国《华尔街日报》采访时说:“日本已做好准备,釆取更强硬的态度来抗衡中国影响力。日本希望为改善世界的境况做出更大贡献,途径之一就是在亚洲对抗中国。”27日,他在朝霞基地举行的阅兵式上又说:“我们将表明决心,不允许改变现状”,声称不容中国“武力崛起”。加上这前后日本防卫省关于将击落在中国钓鱼岛海域上空飞行的无人机的表态,日本军舰107号及侦察机强闯中国海军演习区域。日方一系列言行表明日本政府“武力对抗中国”政策出台。
安倍政府不仅要“武力对抗中国”,而且还要在亚洲“围堵中国”。安倍任首相十个月来,外交活动十分频繁。安倍不仅遍访了东盟十国,还访问了中国周边的印度、缅甸等国家。他在访问这些国家时均大谈中国威胁,想拉这些国家和日本一起组织“围堵中国”的包围圈。但是极少有国家附和安倍政府的“围堵中国”的包围圈。因为安倍政府对华强硬政策不符合这些国家和中国合作的国家利益,而且有可能损害东亚及亚洲地区的和平。
安倍政府上台以来,蓄意恶化中日关系,借和中国、韩国、俄罗斯三国之间存在的岛屿争端充分炒作,肆意扩大并不存在的所谓海洋威胁。其主要目的在于诱导日本人民同意修改和平宪法,将日本引上军事大国发展道路。26日,安倍首相在接受采访时说:“日本不仅应在经济领域,而且应在亚太安全领域发挥领导作用。”27日他又重申:“自己让日本发挥更大安全作用政策目标,将推动是否修宪的调研工作。”安倍政府上任后,日本11年来首次增加了军费。
为什么安倍政府要着力引导修改宪法,走军事大国道路?从国际大背景分析主要是日本在亚洲和世界经济领域竞争中感到力不从心、明显落后。特别是日本2010年失去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亚洲第一经济大国地位后,社会震动很大。从日本国内分析,过去20年经济停滞、气氛沉闷,主流社会不甘心就此沉沦、被比下去。各派力量为此提出各种政策主张,其中以右翼势力最大、政策主张最能吸引眼球,目前占据主流地位。
在这股潮流推动下上台的安倍政府,在国内推出刺激经济的政策暂时取得一些效果,相比以前还是带来一些生气。在国际上安倍政府釆取强硬海洋政策,借岛屿争端来达到既扩大本国海洋权益,又能走军事大国道路之目的。
在日本这一系列有关国家发展方向的政策发展中,还有些重要因素在起作用:
日本右翼对军国主义精神的传承。
由于二战结束后,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没有得到彻底清算,军国主义思想一直在日本社会中或隐或现地延续着,历史认识问题及标志“参拜靖国神社”问题始终没有解决反映了这个存在。日本右翼一直是军国主义精神的传承群体,政治代表就是日本某些政界人物,他们在合适时机就会祭起战前执行过的扩张政策。
美国实力下降带来日本国防政策变化。
美国绝对、相对实力下降日益明显。反恐战争拖累了美国经济,棱镜门暴露了美国道德上的虚伪。这使日美关系也在发生控制和反控制的变化。日本察觉到美国力不从心的现实和不可靠的未来。所以急于迅速建立起能独立行动的军事力量。这需要从宪法和各种法律方面为已很精良但有短板的军事力量的发展松绑。日本国防政策开始由守转攻的变化。
保持日本在亚洲的领先地位。
日本在经济领域竞争中失势,但在综合实力上还处在亚洲领先地位,只是这种领先地位也有失去可能。为保持日本在亚洲的领先地位,日本需要军事领域的实力发挥更大作用。因为日本有相当技术水准的军事工业及一支可迅速扩充的军事力量。日本要利用军事领域实力为保持日本在亚洲领先地位服务。
遏制中国向前发展是核心。
中国快速向前发展引起日本右翼强烈反对。日本右翼不能容忍中国和平崛起,必然要采取遏制中国的各种措施。这种政策变化在小泉首相执政时就比较明显。安倍作为小泉接班人把这种遏制政策向前推进,推进到“武力对抗中国”“围堵中国”阶段。然而这种企图历史已经证明它的失败。安倍“围堵中国”的政策注定也不会成功。
(作者系中国外交学院外交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