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经济·新浙商

从曲高和寡到贴近大众

慈溪青瓷走进百姓家

  记者 陈醉 市委报道组 孙云东

  本报慈溪11月3日电 宁波慈溪上林湖的青瓷消失前,曾是皇家贡品,寻常百姓难见真颜。而正在举行的第二届中国(慈溪)越窑青瓷文化节上,首次推出了青瓷日用系列,让官窑青瓷真正走进百姓生活。

  “一套12只的莲花造型的正宗上林湖青瓷碗只卖380元?”李渊拿着精致的青瓷翻来覆去地看,她早就听说过上林湖畔一些青瓷研究所和企业已经复原了失传的青瓷工艺,但大多是艺术品,价格很高,没想到现在开发出了青瓷日用品,她买了两套回家用用。

  李渊告诉记者,这次她们四五个朋友共买了十来套。“超市里一套好点的骨瓷碗也要卖几千块,青瓷又上档次,又有益健康。”

  在青瓷展现场,记者看到,青瓷已经不是记忆中单调的花瓶工艺品的模样了,如青瓷碗套装,小到三四件,大到近百件应有尽有。

  “这两天平均每天都能卖掉近百套青瓷碗,最多的时候,一次就卖了200套,像杭州湾大酒店等酒店现在也用上了青瓷餐具。”现场的销售人员介绍说。

  “青瓷日用品是我们青瓷产业化的一种尝试。”慈溪慈宁秘色瓷研究所负责人邵文学说,产业化一直是传统工艺制品难以跨越的门槛,尤其像青瓷这样曲高和寡的艺术品,只有让它们回归到百姓日常生活中,才能真正把产业继续做大。

  产量来自于工艺的全新改进。“你们看到的青瓷碗,一个系列的,基本一模一样大小,但这不是生产线做出来的东西。”邵文学说,青瓷的可贵在于手工制作,产业化也不能丢失这一点。他们在手工的基础上,增加了大小、花形定位等“机器手”,使一套产品能做出几乎一模一样的东西,烧窑现在也改成了电窑,温度更加可控。“以前做一个青瓷可能要一个月,现在半机器化只需几天时间。”

  青瓷归来,还加了点现代佐料。记者在一堆青瓷日用品里发现了几个表面不上釉,而是像咖啡上面拉花一样花纹的笔筒,摆在现代感的居室里,显得特别时尚。而另外几个碗则做成了冰裂的花纹,古朴而美观。“这些都是现代设计与青瓷的融合。”上越瓷艺研究所的负责人施珍说,她一直在做青瓷现代设计。

  一项数据显示,日用青瓷市场巨大。慈溪目前有大大小小青瓷制造企业六七家,仅慈宁秘色瓷研究所一年日用瓷的销售额就达到2000万元。为推动青瓷产业化,慈溪规划了71.62亩的上林湖青瓷文化传承园,集烧造、展示、服务功能为一体,培育更多的青瓷制造企业。


浙江日报 经济·新浙商 00010 慈溪青瓷走进百姓家 2013-11-04 3243661 2 2013年11月0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