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瓯海区探索怎样让百姓吃得放心
舌尖上的“黑名单”
本报记者 许雅文
区委报道组 黄松光 王斌
通讯员 叶乐峰
“走进超市或农贸市场不知道该买什么,能买什么。”这是网友对令人担忧的食品安全问题发出的感叹。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吃得健康、吃得安全,对老百姓来说是“天大的事”。
10月,温州市瓯海区食品安全委员会公布了首批食品安全“黑名单”,这份“黑名单”涉及食品生产、加工、经营销售等领域共61家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及有关责任人,部分企业已被勒令关闭,其余正在整改之中。此外,列入“黑名单”的经营单位和个人,其经营行为将在管理期限内受到一定限制。此举引发行业内外的强烈关注,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
公布食品安全“黑名单”,会产生怎样的“冲击波”?阳光下的“暴晒”,能否让“黑心”的违法者无所遁形?有了“黑名单”,后续该怎样监管,才能让百姓吃得更放心?
这份舌尖上的“黑名单”,透露出政府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新探索。
一旦进入“黑名单”
整个行业都知晓
早上7时许,家住温州市兴海组团小区的徐阿姨走进将军农贸市场。对于天天要逛菜场的她来说,最近的豆芽变了模样——“以前那种白净无根须的、胖胖的豆芽不见了,换成了根须很长、颜色略微泛黄的豆芽。”
徐阿姨一家都爱吃豆芽,但是“毒豆芽”的存在,让她每次都在摊位前踟蹰不已。现在,她总算能买到放心豆芽了。市场拒绝“毒豆芽”,正是瓯海食品安全“黑名单”公布后带来的直接结果之一。
走进将军农贸市场,每个蔬菜摊位的豆芽都不如以前“漂亮”了。摊主们纷纷表示:“虽然有些市民不知道‘黑名单’,但是,这在我们行业内部已经传开了,谁也不敢再违法添加。”
“这正是公布‘黑名单’所期望达到的效果。”瓯海区人大科教文卫体工委副主任戴文华说,“去年,瓯海区人大对食品安全工作中存在的宣传教育不够深入、监管惩治缺少力度等问题,提出了建立和实施‘黑名单’制度的建议。”
今年6月21日,瓯海区食品安全委员会印发《瓯海区食品安全黑名单制度管理办法》,这是一份涵盖食品生产、加工、经营销售等领域的“黑名单”管理文件。区食药监局副局长陈温媛说,建立这项制度,就是要让食品生产和经营企业不敢发生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不再失信与失德。
“今年,泽雅镇和丽岙街道各有一家豆芽作坊按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被判刑或移送检察院提起诉讼。”区农林渔业局农产品监管站胡进忠说,之后两个生产作坊均被列入“黑名单”,不仅要负刑事责任,还要公之于众,并接受长期监管。
跟随胡进忠,记者来到泽雅镇天长村,这里是温州市区豆芽的主要产区,目前有11家生产作坊,日产豆芽近5000公斤。“市区农贸市场里的豆芽让不让人放心,多半取决于这里。”胡进忠说。
走进被列入“黑名单”、正在整改的陈理旺的作坊,豆子的清香扑面而来。陈理旺快速掀开覆盖在豆子上湿润的纱布,揪出一小把豆芽,向我们展示豆芽长长的根须,嘴里不停念叨:“不敢再添加了,再添加生意就不用做了。”
“每一次查他,就相当于在查我们,他一出事,我们更加要自律。”附近几家豆芽加工作坊的业主纷纷表示。
“企业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对企业的约束尤为重要。”陈温媛说,“黑名单”就是要把不守信用的企业规范起来,让各个部门对其重点监管,从而保证老百姓餐桌上的安全。
向大众公布
让大众监管
什么样的企业会进入“黑名单”,有没有标准?
不少市民反映,只看到了“黑名单”,却不知道为什么是这些企业、单位或个人被列入“黑名单”。瓯海区景山街道居民刘小丹还担心“黑名单”有水分,“是不是和政府关系好的企业就不会被列入?怎么定义‘黑’?”
瓯海区食药监局提出“黑名单”制度管理办法时,农业、质监、工商部门对此都有些许顾虑。对于执法部门来说,这的确是一个新概念。
“当时,我们召集各部门开会,每个部门都根据执法的具体实践提出了建议。最后决定,凡使用非食用物质和原料、滥用食品添加剂等12种情形的企业将被列入‘黑名单’。”瓯海区食药监局综合协调科曾王旻说。大家还形成了新的共识,今年以来,被追究刑事责任的企业或责任人首先被纳入“黑名单”。
“案件是实实在在的。”瓯海区工商局食品流通监管科林建平告诉记者,今年以来,工商局共查处案件30多起,截至“黑名单”起草之时,结案共8起,全部进入“黑名单”,一个都逃不掉。
胡进忠说,由于农业部门监管初级农产品,面对的大多是低、小、弱的农户,选择上有一定难度。因此,将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已被判刑或者已移送检察院提起诉讼的共6家企业或个人,全部拉入“黑名单”。
以前,其他地方也曾公布过“黑名单”,但大多是在部门网站上公布,老百姓关注者少,知之者更少。陈温媛说,瓯海一开始通过媒体向大众公布时,并没有预想到社会反响会这么大。
“让老百姓知道哪些企业上了‘黑名单’,广而告之,群众也会主动帮助政府监督他们整改。”刘小丹说,有些学校的食堂因没有办理《餐饮服务许可证》而上了黑名单,那些学校的家长就每天向分管部门反映,最终学校食堂都按规定办了证。
在舆论的压力下,各个部门也努力推动企业单位或个人进行整改。“在‘黑名单’之列的鱼腥草、豆芽生产企业及有关责任人,必须接受街道农产品监管员的重点监督。”胡进忠说。
除了加强抽检频次,进行重点监督外,被列入“黑名单”的企业,在管理期限内,不得被列为政府采购供应商或重大活动服务接待对象,这些生产经营企业及其主要负责人3年内不得参加各种评优。
林建平认为,对评先评优进行限制,无疑增强了“黑名单”的威慑力。
“‘黑名单’制度将会成为长效管理机制,实行动态管理,定期向社会公布,接受媒体和群众的监督。”陈温媛说。
揪出违法者
保护守法者
吴为标是温州菜篮子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的豆芽批发经营户,下午5时,正是交易市场一天中最为热闹的时刻,皮卡车、小货车、三轮车载着货品进进出出。他麻利地把豆芽从木桶里拿出来,分装成袋,等待客户上门。
“对豆芽采取严格的监管,对我们这些守法经营户是一种保护,也是督促。”吴为标说。
温州菜篮子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位于瓯海区娄桥镇。这里蔬菜的日交易量达到3300吨,占温州市区商业供菜量的98%,产品还销往青田、丽水、福鼎等地,是温州市最大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之一,也是浙南地区唯一的农副产品批发集散中心。
市场副经理李克告诉记者,在此次公布的“黑名单”中,有8家企业或责任人是批发市场的经营户。
“批发市场也有自己的‘黑名单’,关键指标检测不合格的农产品经营户会被列入。”李克说,市场的“黑名单”限制的范围有限,如果经营户走出这个市场,他们就管不到了。因此全区公布“黑名单”,对他们的工作有很大帮助。
市场安全管理科谢和军几乎天天在市场里“转悠”。他说,相似的包装,但是里面的食品质量有优劣,批发价相差也就三四元钱,哪个便宜就会卖得多。“因此,揪出违法企业,才能保护守法的企业。”
山农食品是温州著名的农产品连锁专卖企业。部门经理黄钏告诉记者,“山农”对主营的泡菜有严格的原料控制,与农户签订原材料供应协议,以保证食品质量。黄钏表示,大企业更珍惜自己的声誉,“产品品质不好,无法长远发展。”
在采访中,很多食品加工企业希望在“黑名单”的基础上,也能建立“红名单”。对于食品安全做得好的企业给予相应的鼓励和宣传,促进企业更加自律。
陈温媛坦言,瓯海的“黑名单”制度有待深化:“只在一个地方实施的“黑名单”制度,如果也能像银行的信用记录一样,走到哪里都有档案可查,才能让违法企业真正无处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