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着高质量发展进发
——绍兴市全面实施“腾笼换鸟”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文/ 李昌先 仇欢
向着高质量发展进发
——绍兴市全面实施“腾笼换鸟”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腾笼换鸟”,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转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式增长方式,促进全省经济加快发展、高质量发展的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作,对建设工业强省、干好“一三五”、实现“四翻番”和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现代化浙江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为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充分营造“腾笼换鸟”工作的浓郁氛围,以榜样力量积极引导“腾笼换鸟”工作深入开展,本报特推出《聚焦“腾笼换鸟”浙江样本》特别专题。
本篇主角——绍兴市,独特的产业结构使其对腾笼换鸟、摆脱传统发展模式低端锁定倾向、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有着较早的切肤之痛和不一般的紧迫感。面对逼仄趋紧的要素制约,绍兴市率先探路,自我加压,创新工作,倒逼与激励并重淘汰落后产能,以“亩产”理念践行集约节约科学发展,集聚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不遗余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创造了颇具特色、善做善成的绍兴经验。
放眼高远,淘汰落后产能力度空前。
集聚提升,打造绿色印染产业衔枚疾进。
集约发展,以单位要素产出论英雄蔚然成风。
率先规划,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声有色。
近年来,作为我省唯一的工业转型升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绍兴市切实把“腾笼换鸟”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全局性的工作来抓,坚持政府引导与企业主体相结合,提升存量与扩大增量相结合,淘汰落后产能与发展新兴产业相结合,整体推进“腾笼换鸟”工作,成效显著。
2012年,绍兴全市共盘活存量土地5989亩,腾出用能25.51万吨标煤,分别完成省定任务的3.2倍和1.5倍,被省政府评为“腾笼换鸟”工作先进市,绍兴经济转型升级的空间由此得以进一步打开,步伐进一步加快。
文/ 李昌先 仇欢
时不我待,出手“快、狠、准”
[核心提要]
突破要素制约,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赢得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这一切已非一家企业或者纯粹的市场规律自发调节可以胜任,政府的“有形之手”必须及时出击。绍兴市以“一号工程”的意识、“壮士断腕”的勇气、“自我加压”的精神和“科学发展”的智慧来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推进“腾笼换鸟”。
凭藉深厚的重商文化传统和先发的体制机制优势,改革开放以来,绍兴收获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成果。统计显示,绍兴全市以全省百分之八、全国万分之八的面积,创造了全省十分之一、全国千分之七的生产总值,在资源、能源、区位等条件并不十分优越的情况下,成为全国经济实力最强的地级市之一,五个县(市)全部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纺织、领带、袜业等几十个块状经济熠熠生辉。
然而,长期以来,绍兴的经济发展方式还停留在粗放、低质、低层次的水平上,一直引以为豪的许多传统产业,其实多属于高消耗、高污染、低利润的产业,科技含量相对较低,抗危机、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随着内外部各类要素制约的加大,如何摆脱原有发展路径依赖,痛下决心淘汰落后产能,实现“腾笼换鸟”和转型发展已是迫在眉睫。为此,绍兴市适时提出要以“一号工程”的意识、“壮士断腕”的勇气、“自我加压”的精神和“科学发展”的智慧来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推进腾笼换鸟,为经济转型升级腾出足够的用地空间、用能空间和环境容量。
2011年7月28日,绍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的决定,提出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经济手段鼓励淘汰,积极运用法律手段强制淘汰,合理使用行政手段促进淘汰,进一步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建立健全淘汰落后产能的长效机制,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转型升级。随后,绍兴市淘汰落后产能实施方案、考核办法、专项整治总体方案等系列细化政策紧锣密鼓推出。
绍兴市的目标是,到2015年基本淘汰印染、纺织、化工、建材、制革、造纸等行业中的落后产能,加快淘汰和优化提升单位用电、排污、占地对税收贡献度较低的相对落后产能。力争5年内,累计淘汰落后印染产能50亿米、落后化纤产能60万吨、落后织造产能30亿米,节约标准煤200万吨以上,盘活土地1万亩左右。
实施过程中,绍兴市对列入国家、省、市淘汰目录的一律实施关停淘汰;对未批先建、批小建大等非法产能一律实施关停淘汰;对未经核定和超核定污染排放量的企业,所有超环评外设备产能一律实施关停淘汰;对产品能耗超限额标准的生产线及设备一律实施关停淘汰;对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落后产能一律实施关停淘汰;对假冒伪劣产品和无证无照生产企业一律实施关停淘汰。
同时,强化行政约束,倒逼企业转型。严格执行环境保护、节约能源、清洁生产、产品质量、安全生产、职业健康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依法加强监督检查。对达不到要求的落后产能,不予奖励扶持和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对未按期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清理取消对其原有的优惠政策,环保部门依法吊销排污许可证,金融机构不予提供信贷支持,投资管理部门不予审批和核准新的投资项目,国土资源部门不予审批新增用地,规划部门不予审批原有用地新增容积率,质检、安监等部门不予办理生产许可证和安全许可证,已颁发的许可证要依法撤回,电力和水务部门依法停止对落后产能企业的供电、供水。
倒逼和激励共振,内因和外因共促,有效激发了绍兴企业投身于落后产能淘汰和转型提升发展的积极性。
浙江宝纺棉麻印染有限公司原来使用的是轧染设备,污染大、效率低且废水回用率低。为此,宝纺痛下决心,耗巨资下马所有的轧染生产线,换成了最先进的蜡染生产线。抛掉落后产能生产线,全面升级的宝纺所生产的蜡染印花布,深受国外客户青睐。
赐富集团由于建厂较早,产能装备已经陈旧落后,产品跟不上市场需求,能耗大,生产成本高,严重制约了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可持续发展。2011年,赐富集团淘汰纺丝线12条、加弹机57台、合计10.78万吨年产能、价值近8亿元的落后纺丝线生产线,取而代之的是先进的熔体直接拉膜项目。
“十二五”以来,绍兴全市累计1657家企业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淘汰落后印染产能35.41亿米、化纤产能67.22万吨、织造产能16.02亿米,分别完成“十二五”目标的72.26%、112%和53.4%,累计节约标煤109.5万吨,占全省1/4,盘活土地11688余亩。另外,列入国家、省计划的32家企业,全部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涉及水泥151万吨、印染3.1亿米、化纤14.3万吨、制革30万标张、造纸1.85万吨。
集约为王,打造质量型“英雄”
[核心提要]
用地以亩论英雄、用电以度论英雄、排污以吨论英雄,企业以综合经济效益排序论英雄,绍兴市对要素资源的集约节约高效利用可谓用心良苦,在集约用地、用能、控制污染排放等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腾笼换鸟”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转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腾出发展空间用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科学发展。对包括土地、能源、环境容量等要素资源实现集约节约利用既是绍兴市“腾笼换鸟”的目标指向,也是其推进工作的主要着力点。
早在2006年,绍兴市在全省率先提出了“亩产论英雄”理念,就是将农业领域的“亩产”概念引入工业领域,用最小的单位土地资源消耗实现工业产出的最大化。2009年以来,在“亩产论英雄”的基础上,通过对工业企业单位用电、占地、排污的纳税额进行核算排序,并将企业排序情况在《绍兴日报》等新闻媒体上进行公布,激励和倒逼企业提升发展。2012年,亩产概念进一步扩大,把企业税收、职工工资、企业利润、设备折旧等内容按一定比重折算成综合经济效益进行排名。
通过排序工作,绍兴市尝试开展了对企业实行分类动态管理,引导社会资源高效科学配置。绍兴各地或把企业划分成“红、黄、绿”三类,或按评价办法将区内企业分成重点支持类、提档升级类、鼓励兼并类、腾笼换鸟类和关停淘汰类五个类别,进行分类管理,执行差别化政策。
通过全面开展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排序优化配置社会资源,绍兴市建立了用地以亩论英雄、用电以度论英雄、排污以吨论英雄、企业以综合经济效益排序论英雄的导向机制,实施有序用电、用地保障、信贷支持、排污指标等生产要素分配相挂钩的联动机制,推进资源要素向优势产业、先进企业和重大项目集聚,加快形成了工业转型升级的科学发展机制。
在用能管理方面,绍兴市严格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能耗强度“双控”制度和项目能评制度。2012年全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6.3%,规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9.4%,全年电力消费增长4.04%,能源消费总量增长3.0%左右,较好地完成年度能源“双控”目标任务。依法实行新增项目用能指标核定和能耗准入对标审查制度,2012年全市200余个年耗能1000吨标煤以上项目开展了节能评估,逐步建立新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与用能总量指标挂钩、与淘汰落后产能相结合的用能总量动态平衡机制。同时,还制订出台了《绍兴市节能量交易试点暂行办法》,探索建立区域内项目用能交易制度。
在污染减排方面,绍兴市全面推进炉外脱硫脱硝工程、定型机“煤改气”工程和污水处理系统改造工程。2012年,启动了30台机组的炉外脱硫改造和11台机组的脱硝改造,全市10条水泥熟料生产线中,已有4条生产线完成烟气脱硝改造。完成50余台定型机“煤改气”工程,煤炭消耗量减少80万吨,同比下降15.5%,预计天然气管网覆盖范围内的所有定型机全部改造完成后,可减少煤炭消耗量150万吨/年。全市共投资4亿多元,实施截污管网建设工程80余项,新增生活污水纳管企事业单位180余家,生活小区40多个。4家城市综合污水处理厂已全部制定了尾水排放深度提标方案,其中1家完成提标工程建设。
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正当时
[核心提要]
传统优势产业曾经引领绍兴经济社会发展走在我省乃至全国前列,是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的坚实物质基础,是百姓致富的金凤凰。当原有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转型升级迫在眉睫时,绍兴市正在积极应对,以集聚提升创新之举实现涅槃重生。
一直以来,绍兴以酒缸、酱缸、染缸“三缸”产业发达而闻名于世。其中依托在染缸上的纺织业更是被称为绍兴的“母亲产业”。2012年,仅绍兴县一地,印染布产量达180亿米,占我省总产量的一半以上,全国总产量的1/3左右。然而,在产能和市场的双重压力下,全国纺织业开始步履蹒跚。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后,过度依赖外贸出口的绍兴纺织同样感受到了阵阵寒意。绍兴市意识到,印染业依靠“低成本、低价格”抢占国内外市场份额已经难以持续,量的增长快于质的提高的陈旧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形势。老产业要凤凰涅槃,必须迎来一场“染缸革命”,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产品附加值。
纺织大县绍兴县,在2012年下半年作出了实施印染产业集聚升级工程的重大决定,计划通过5年左右时间的努力,将全县80%以上印染企业集聚提升到滨海工业区,印染企业工业增加值能耗、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和废水排放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绿色印染基地。
印染产业集聚升级工程并不是企业简单的平面搬迁,绍兴县的定位是对整个印染产业来一次革命性改造,定位于为全国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提供示范。为此,绍兴县坚持做到“四个并重”。
——坚持科学规划和高效建设并重,优化集聚空间。在深入调查、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绍兴县在滨海工业区内规划建设绿色印染产业集聚区,占地面积8988亩。集聚区规划建设40万吨/日污水集中预处理工程和日处理2500吨污泥集中焚烧发电工程,建设集中生活配套区以及集中供热、供水设施,优化空间布局。
——坚持政策引导和严管严控并重,增强集聚动力。在政策上,制订出台实施意见和相关细则,对集聚企业予以设备贴息、土地“二次开发”等扶持政策,引导企业自觉集聚升级;在监管上,组织开展印染行业环保监管专项行动,对企业清下水排放口实施封堵,对印染企业集中的镇街和鉴湖主体、三江流域、萧绍边界等重点区域进行巡查、直查和专项检查,建立企业进管污水超标“末位淘汰”机制,实施铁腕治污,倒逼企业集聚升级。
——坚持产业升级和淘汰落后并重,提升集聚水平。一方面,高标准、严要求设置企业规模、工艺装备、环保管理、资源水能等集聚条件,提高设备配置标准,专门邀请中国印染协会相关专家逐一进行审核把关,原来设备淘汰30%以上。另一方面,采取统一调减排污容量、推进节能降耗和污水“进管达标、处理提标”等专项行动,关停淘汰非法、落后印染设备,2010年以来淘汰落后产能23.8亿米。
——坚持宣传发动和政府服务并重,加快集聚进度。组建印染产业集聚升级办公室,负责牵头集聚工作,并对集聚企业建立“一对一”项目代理代办和“一站式”服务机制,实施“并联审批”、“模拟审批”。专门制定印染集聚金融保障办法,加大支持力度,帮助企业融资,去年以来落实专项贷款11.65亿元,其中集聚企业贷款6.77亿元,财政匹配资金3.41亿元。
目前,绍兴县已有96家印染企业签约集聚搬迁。印染集聚升级工程一期23只项目中有22只项目已经动工建设;二期17只项目土地指标已全部落实,其中2只项目已动工建设,预计到2015年底以上项目全部建成投产。整个集聚升级工程全部完成后,将淘汰落后产能33.89亿米,占原产能31.1%,而单位印染布附加值年均提高10%以上,预计减少用地2311亩、减少率为31.35%,再通过企业关停、热电厂布局调整,总体可以盘出13000亩左右土地用于“二次开发”。同时,通过工艺改进、设备更新、污水集中预处理和污泥集中处置,可减少污水排放1/3,以天然气、蒸汽替代煤作为热介媒质可基本消除二氧化硫排放,水和大气环境将得到明显改善。
在绍兴市区,绍兴市确定了“转型发展一批、并购重组一批、改造提升一批、关停淘汰一批”的总体工作思路,加快推动印染产业转型升级。2013年将完成市区(不含袍江、滨海,下同)30%印染企业的转型升级,再经过两年持续努力,全面完成市区印染企业的“关停并转升”工作。到2015年,市区印染企业污水排放总量在2012年基础上减少80%以上,纳管废水COD降到200mg/L以下,平均重复用水率不低于35%,定型机废气油剂回收率95%以上;单位产品能耗明显下降,努力实现规模化、集约化、清洁化生产,基本解决市区印染行业的环境污染隐患。
登高望远,开辟产业新蓝海
[核心提要]
世界经济正在开启第三次工业革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意义深远。率我省之先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制订出台配套扶持政策,建立每年20亿元的专项扶持资金,实施重大项目“新三年建设计划”,绍兴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然鸣笛启航。
绍兴三锦石化公司不断加大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应用,每年保持8只以上专利成功注册,相继成功开发了医用料和高透明料等高附加值材料;菲达集团是我国大气污染治理行业的龙头企业、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基地,正以技术多元化、大成套、一条龙服务、工程总承包的战略布局,迈向可与国际跨国公司抗衡的一流的跨国环保企业集团。
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多年深耕,绍兴开始收获喜人成果。2012年,绍兴全市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产值比重达到25.6%,完成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308.8亿元,增长33.6%,高于工业投资15.2个百分点。今年1~9月份,绍兴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256.6亿元,同比增加9.1%,高于工业增加值增速0.2个百分点。
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特点,正是腾笼换鸟要重点引进发展的对象。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绍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是形成新的竞争优势、确保走在前列的重大举措,是缓解资源环境制约、全面建设惠及全市人民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为此,绍兴市在全省率先编制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制订出台配套扶持政策、产业导向目录、统计监测体系、考核评价办法等系列培育制度,条条内容指向明确,力度空前。
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从2011年起,绍兴市本级每年安排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不少于5亿元,各县(市)每年安排不少于15亿元,5年合计100亿元,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的引进和实施。
加大政府性产业引导资金的投资力度。市本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模增加到3亿元,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股权投资。越城区和市直各开发区成立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公司,其中袍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滨海新城江滨区的产业投资公司自筹资本金不少于1亿元。在明确按有关规定价格退出股权的前提下,可根据实际情况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进行项目总股本50%比例以内的股权投资和跟进投资。
加大金融扶持力度。绍兴地方金融机构每年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新增贷款额不少于25%。提高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企业的授信额度,同时实行优惠贷款利率政策。绍兴银行在市区设立新兴产业支行,其他地方银行也着手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门分行或支行。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明确对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导向的优势及高端项目,可按设备技术投资额20%给予补助,每个法人项目累计补助最高可达2000万元;经审定的总投资在5亿元以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且生产经营期10年以上的,在完工投产后,对企业新增地方财政贡献,给予前3年全额、后3年50%返还的奖励;对经审定总投资在10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给予1‰的项目启动资金。
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用地需求。从2011年1月1日起,停止向一般性传统产业项目新增供地。新增工业用地指标主要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功能区和重点项目建设,市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由市政府统一调剂用地指标。全市所有省级以上开发区(园区)都要规划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功能区。
实行特别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一事一议”制度。对特别重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项目及时启动“一事一议”程序,对“一事一议”项目在用地、用房、贴息、财税、贷款以及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给予特别扶持。
为进一步突出培育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今年以来绍兴市制定出台《深入开展“四推进”“五倍增”行动加快建设工业强市实施方案》,明确把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作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首要任务,进一步梳理明确对智能纺织印染装备、现代环保装备、高端数控机床等十大重点产品及产业链领域进行重点培育,落实各地确定1~2个重点领域进行重点突破,构建完善“一个产品、一个规划、一个政策、一批龙头企业、一批企业研究院、一个责任书”的工作推进机制,并与重点产品领域龙头骨干企业以及相关县(市)政府签订创新发展责任书,着力培育形成一批具有较高附加值的标志性产品和较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链。与此同时,每年实施“百家重点培育企业、百只重点投资项目和百只重点储备项目”为主要内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三百推进计划”,针对每个产业、产品重点领域及产业链、创新链的关键环节编制专门招商目录,切实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功能区和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强化项目单位面积投资、单位面积产出、单位资产效益等约束激励,进一步严格项目准入,优化投资结构,完善产业布局,全力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