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的哲学思考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
舒国增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全面深化改革问题发表重要讲话。在广东考察工作时,他指出,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进一步深化改革,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统筹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特别是要做到“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在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他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方向、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坚持全面改革、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坚持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在湖北主持召开的部分省市负责人座谈会上,他强调,要进一步形成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活力,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水平,进一步增强社会发展活力,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讲话,为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改革,是过去35年浙江发展的最强音,也是今后为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现代化浙江破冰铺路的最利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联系浙江改革发展的实际,启迪我们必须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把握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哲学的高度深化对改革的认识,科学解答“为什么改”、“改什么”、“怎么改”等基本问题。
一、坚持对立统一,遵循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规律,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
对立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法则。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就使原来由它所建立并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变得越来越不能适应,以至不能继续保持其相对稳定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生产关系就不得不进行变革,以新的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生产关系来代替原来的、业已丧失其存在必然性的生产关系。同样,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交互作用中,直接受生产力所推动的经济基础相对来说是易变的,上层建筑是比较稳定的,往往落后于经济基础的变更。当生产关系变成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要求变革的客观趋势之间就会发生尖锐矛盾,这就需要推进社会变革,以符合经济基础及其发展的需要。这个基本规律告诉我们,改革是一场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的伟大变革。发展永无止境,改革未有穷期,这是客观的要求、历史的必然。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深刻理解过去,我们才能知晓自己从何而来。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各项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实现了由农业省份向工业大省的历史性跨越,由资源小省向经济大省的历史性跨越,由温饱向小康、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最快、发展活力最强的省份之一。浙江一无矿产资源,二无特殊政策,何以迅速发展起来?沿着浙江发展的脉络,追寻改革开放的足迹,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35年的伟大历程,正是生产关系不断调整以适应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不断完善以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结果。一旦冲破思想的藩蓠、融化体制的坚冰,没有机遇可以创造机遇,没有条件可以创造条件,地理上的末端可以变成经济上的源头,平凡的人也能做出不平凡的事。浙江的实践雄辩地证明,改革的方向和道路完全正确,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现实是未来的历史。深刻认识现实,我们才会知道要走向何处。经过35年的改革开放,现在各方面的体制机制总体上是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但必须清醒看到,随着形势发展变化,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涌现出来,旧的体制弊端革除了,新的体制弊端又产生出来。比如,在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增收致富积极性的同时,收入分配不合理的问题日益严重,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在部分地区实现率先发展的同时,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的问题日益凸显,有的地方发展后劲不足、困难加大。又如,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现象基本消除了,但又暴露出行业垄断经营和利润过高、薪酬过高的问题;原有的利益分配格局打破了,但又暴露出新的利益格局板结固化的问题,当年的改革“铺路石”有的甚至变成了现在的改革“绊脚石”。改革开创了今日浙江发展的大好局面,而明天浙江的光明前景则取决于我们现在深化改革的决心与意志。
古人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说的是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就要变革,变革后才会通达,通达就能长久。透过历史,我们清晰地看到,世界上的许多大党大国,有因为革故鼎新而迅速崛起、彪炳史册的,没有因为封闭僵化而不最终走向穷途末路、亡党亡国的。面对原有体制机制所能容纳的生产力空间逐步缩小的现实,必须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通过改变生产关系来使生产力摆脱桎梏,通过完善上层建筑来更好地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努力形成新的制度红利,使社会主义制度焕发勃勃生机,显现出更大的优越性。
二、坚持实事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把摸着石头过河与加强制度设计有机统一起来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活的哲学,也是我们党一贯遵循的思想路线。过去35年,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全面深化改革,仍然要牢牢抓住实事求是这个活的灵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事物本来的面貌和固有的规律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当前,最大的实际就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这样的历史进程,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从新中国建立至今,我们才刚跑完前半程,前面还有很长的路。在任何情况下、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都要牢牢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把摸着石头过河与加强制度设计有机统一起来,把加强微观探索与宏观思考有机结合起来,切实把握好时机、力度和节奏,做到既不落后于时代发展、也不超越现实阶段。
摸着石头过河,摸的是规律。当前浙江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的攻坚时期和社会矛盾的频发时期,经济模式深刻转型、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在这样的条件下,不改革不行,因改革而出现大的震动也不行。可行的办法就是试点先行、投石问路,摸清了规律,找准了方向,再逐步推开。近年来,我省开展了不少改革试点,有国家层面的“四大国家战略举措”,有与国家相关部委合作开展的30多项单项改革试点,也有我省自己开展的“11+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要对这些改革试点情况进行系统梳理,认真总结经验,做好深化推广文章。摸到了这些“石头”,过河心里才能有底;掌握了客观规律,改革才能稳步推进。
加强制度设计,谋的是全局。改革从突破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制度入手,最终目的是建立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新制度。我们要善于在具体的实践中得出抽象的结论,从点上的经验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把经实践检验确实行之有效、能够推而广之的做法上升到制度层面,转化为普遍遵循的政策和法律。比如,在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基础上,全面开展“平安浙江”建设,作出确保社会政治稳定、确保治安状况良好、确保经济运行稳健、确保安全生产状况稳定好转、确保社会公共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六个确保”的工作部署,使浙江成为全国最具安全感的省份之一,为建设平安中国提供了具体的实践经验。又如,我省在绍兴县开展的企业投资项目高效审批试点,通过深化完善“并联审批”、“多证联办”模式,将投资项目审批时间从344天缩短到100天以内。可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下放审批权限,创新审批方式,优化审批流程,努力实现审批部门、审批事项、审批环节、审批时间“四减少”,把浙江打造成为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的省份之一。只有在制度层面巩固和发展实践成果,改革才能全面有序推进,变“盆景”为“风景”。
三、坚持总体受益,正确处理讲求效率与注重公平的基本关系,使最广大人民群众在改革中得到实惠
总体受益是全局和局部辩证关系的正确体现,是全面深化改革中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改革不可能使所有的人都受益或所有的人都同等程度受益,但从总体上讲,任何一项改革措施出台,都必须使多数人受益,不能让多数人吃亏,尽管这种受益有可能会是眼前的吃亏和长远的得益。能否让多数人受益,关键是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效率与公平是人类社会永恒追求的两大价值取向,两者并非“非此即彼”、“零和博弈”,而是紧紧扭结在一起,相互影响,不可偏废。效率主要靠市场机制调节,以鼓励先富;公平主要靠政府调控,以促进共富。我们所要追求的改革目标,就是要推动发展更有效率、促进社会更加公平、实现生态环境更可持续。
效率是公平的基础。没有效率就没有实现公平的条件和源泉。建立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贫穷落后基础上的公平,只能是低级的甚至是扭曲的公平。谁拥有效率,谁才有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谁损害了效率,谁就必然会伤害公平。从浙江发展的实际看,提高效率最紧要的任务就是深化资源配置市场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切实解决好“乱配、错配、低效配、无序配”的问题。比如,在土地方面,可探索开展工业用地弹性制度改革,探索开展农村宅基地统一收储、有偿使用的改革,以市场方式促进土地集约高效利用。在资金方面,可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入股金融机构和参与金融机构重组改造,探索民间资本发起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试点,努力解决民间资金多、投资难,中小企业多、融资难的“两多两难”问题。在水资源方面,可探索开展用水总量控制和水权交易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水质监测奖惩制度,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在环境容量方面,可探索建立用能指标交易机制,探索建立二氧化硫节余指标市场交易与财政补助挂钩激励机制,探索建立碳排放权总量控制和交易机制,使有限的环境容量得到更加高效的利用。
公平是效率的本体。没有公平就没有效率存在的理由和保证。提高效率的直接诱因是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最终目的是为了让所有人过上富足幸福的生活。同样,公平解决得越好,生产关系就越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从而就越有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一旦显失公平,市场必然丧失活力,社会必然动荡不安,效率提高也是难以实现的。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涉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要把追求社会公平作为奋斗目标,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在发展社会事业、促进创业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确保社会成员都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都能够依靠劳动创造财富,都能够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和社会生活,都能够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四、坚持群众路线,强化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观点,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推动改革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和真正的英雄。这彻底颠覆了以往阶级社会把人民群众视为社会底层、压榨对象的谬论;有力驳斥了资产阶级思想家既主张“天赋人权”,又认为人民群众缺乏理性、不能正确行使权力,需要通过契约把权力让渡给社会精英阶层的怪论,开创了人类社会发展学说的新境界。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是区别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哲学基础。人民群众是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创造的主体,也是推动各项改革的主体。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中,必须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把人民群众的期盼作为最高追求,坚持不懈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做到正确对待群众、永远相信群众、坚决依靠群众,让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改革、共享改革成果。
改革要站稳群众立场、回应群众关切。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改革的根本问题。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同群众一块苦、一块干、一块过,把自己摆进去,把群众当亲人,自觉自愿、发自内心地服务群众,勇于自我革命、让利于民。为了解掌握广大群众对改革的所思所盼,最近浙江省委政研室分基层党委政府、企业和群众三个层面进行了问卷调查。据调查问卷分析:基层党委政府的同志认为,经济体制改革中按重要性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土地制度改革、金融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分别占57.3%、17.1%和17.1%;社会体制改革中按重要性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分别占51.2%、17.1%和12.2%。企业调查认为,改革的重点按重要性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优化企业扶持政策、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分别占27.7%、23.2%和19.6%。群众调查反映,最迫切需要改善的按重要性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食品安全、收入水平、生态环境,分别占44.1%、31.4%、30.4%。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群众的愿望和诉求,是我们谋划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依据。
改革要尊重群众创造、总结群众经验。群众中蕴藏着推动改革发展的丰富智慧和巨大力量。过去35年,浙江改革发展所取得的显著成就,说到底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无论是乡镇企业、民营经济、专业市场、块状经济,还是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改革、城乡二元体制改革等,每一项重大改革举措、改革中的每一次重要进展,都是人民群众自发推进到制度自觉的结果。党的十六大以来,省委作出的实施“八八战略”、推进创业富民创新强省、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现代化浙江和干好“一三五”、实现“四翻番”等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无不闪耀着群众路线的光辉。浙江是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相对于全国,我们会更早遇到一些新的带有普遍性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在资源环境压力加大、人口红利渐失、生产成本上升的新形势下,各种矛盾更加集中,多方利益更加纠结,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问题,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必须切实尊重和保护群众的首创精神,把群众的实践作为我们探索规律、发现真理、获取真知的不竭源泉,下更大功夫了解基层和群众在改革方面所做的有益探索,及时总结基层和群众在实践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思路、办法和举措。
改革要凝聚群众共识、团结群众奋斗。改革能否顺利推进,关键是能不能有效地把群众动员起来、组织起来、凝聚起来、团结起来。抽象地谈改革,几乎所有人都赞成,但具体到改什么、怎么改,往往是各执一端。不同地方、不同阶层、不同领域、不同方面,面对现实的或预期的利益消长,要做到思想认识完全一致是比较困难的,这就需要把最大公约数找出来,最大限度地求同存异,在深化改革问题上形成聚焦。要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通过民主听证、民主恳谈、民主讨论等方式凝聚共识、巩固共识、发展共识,切实消除群体隔膜,清除沟通障碍,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广泛团结起来,把一切可调动的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不断聚合全面深化改革的正能量。
五、坚持统筹谋划,把握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的基本方法,注重提高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复杂的事物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抓住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然而这种情形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又会相互转化。这就要求我们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必须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既要全面看问题,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既要整体推进制度体系构建,又要抓住重点集中力量予以突破。正如毛泽东曾用弹钢琴比喻干工作,“要十个指头都动作”,同时“要有节奏,要互相配合”。推进改革,也是如此。
整体推进,才能统筹协调,把握改革大局。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我们的改革历来就是全面改革。作为一场全面的社会变革,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的关联性和互动性明显增强,每一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一项改革又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必须全面考量、总体谋划,不能畸轻畸重,也难以单刀突进。要紧紧围绕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总布局,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和生态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党的领导相关制度,更加注重改革措施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同配合,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重点突破,才能以点带面,取得改革实效。重点领域“牵一发而动全身”,关键环节“一子落而满盘活”。就浙江当前发展而言,改革最有效的突破口就是构建推进转型升级“组合拳”的体制机制。近几年,省委、省政府以治水为突破口,打出了包括浙商回归、有效投资、淘汰落后产能、“三改一拆”、“四换三名”、“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四边三化”、城市治堵、清洁乡村清洁河道、治水治污等在内的一整套转型升级“组合拳”,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实践表明,这是事关浙江转型升级的关键一招,是事关浙江全局和长远发展的关键一招。转型升级“组合拳”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体现出经济、社会、政府转型升级的有机统一,着眼于破解当前发展瓶颈、制胜未来发展,既有驱动,又有倒逼,招招痛击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顽疾要害,看似一件件具体事情,实际上件件相关、环环相扣、招招相连、拳拳相接。转型升级“组合拳”也是一个开放的工作体系,具有与时俱进、兼容并蓄的特性,既继承“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成功经验,又立足现阶段浙江改革发展实际;既放眼国际国内发展大势,又契合人民群众期盼,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其内涵必将不断丰富和完善。转型升级“组合拳”更应成为一个严密的制度体系,这是一场持久战,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现在迫切需要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以制度形式固化实践中好的做法和经验,形成长效机制,发挥常效作用,经常性练拳,不间断出拳,积小胜为大胜,持续释放其强大的威力,持续保持不可阻挡之势,实现治本与治标相结合、突破与渐进相促进,做到既化瘀行血、又固本培元,直至取得决定性胜利。
六、坚持底线思维,确立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结果的基本理念,切实增强全面深化改革的政治定力
底线思维是一种后顾性的科学思维方式。《礼记·中庸》有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个“预”就是有备无患、遇事不慌。这是古人对底线思维高度凝练的概括。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看,底线思维最大的对立统一就是“底”与“顶”的有机结合,没有“守底”就难达其“顶”,而没有攀高也就无所谓“守底”,此谓“守乎其低而得乎其高”。底线思维的最大特点在于它是一种关注矛盾转化的思维和决策过程,着眼于负面后果,建立防范体系;在防范的同时,更在于积极转化,从坏处准备,向好处努力。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凡事做了最坏打算,最终结局经常是最好的收获,有备无患的结果往往是备而无患,置之死地恰恰能够得以后生。当前,一方面改革已经“箭在弦上”,另一方面社会风险“燃点降低”,稍有不慎,极易引发互动共振的“蝴蝶效应”。谋划全面深化改革,要善用底线思维,认真思考、小心求证,想一万、防万一,充分考虑改革的力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把各种可能的因素想深,把各种应对的办法想细。
以坚定的信念固守底线。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严守政治纪律,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这就是全面深化改革最大的底线。守住了这条底线,就能增强政治定力,做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从容应对各种复杂局面,牢牢掌握改革的主动权。
以积极的态度防范风险。出台任何一项改革措施,首先应该想一想底线在哪里?突破这些底线的后果会怎样?防范这些底线的主体是谁?守住这些底线的措施是什么?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时刻把这四个问号放在心头,摆在案头,捏在手头,善于发现“短板”所在,善于排查潜在风险,善于甄别常态与危机的分水岭,从源头上防范、识别和化解风险。只有这样,才能尽量避免或最大限度减少各种重大决策给社会造成的风险。
【作者为浙江省委副秘书长、省委政研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