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人文

太空种菜即将圆梦

  本报记者 曾福泉

  房价高、工作压力大、空气环境不好……每天都有人发泄情绪:“我要逃离地球!”更有喜欢自嘲的人,早把“回到火星去”挂在嘴边。

  还真不能只把它当成一句笑话。在太空长期生活,甚至在另一个星球上定居,你耕田来我织布,已经并不遥远。美国宇航局(NASA)最近宣布,他们正在为宇航员提供在太空中种植出来的新鲜蔬菜。这套旨在实现食物自给自足的“太空农场”技术无疑将为人类以后的星际征途打下坚实基础。

  把一枚莴苣种子带到宇宙飞船上,然后让它在温度、光照、土壤、重力等等因素都和地球截然不同的环境中长得枝繁叶茂,科学家们要解决的难题不少。把温室搬到太空舱或者人类在月球、火星上的定居点相对容易,地球的农业技术在这方面积累的经验已经足够丰富。

  科学家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是光照。植物需要光照才能健康生长,但在月球或者火星上,黑夜的时间比地球上长得多;同时宇宙环境中存在着大量的射线,必须把它们和植物分隔开来。因此人们决定使用人造光,比如一种散发出粉红光线的LED灯。

  至于土壤,研究表明,至少月球的土壤不会给植物带来任何病变,相反,其元素含量的丰富程度能使化肥失去用武之地。

  上述种种问题都得到妥善解决后,宇航员就能开心地看着莴苣茁壮成长了,因为在太空环境中,莴苣仅用28天就能成熟到可以食用的程度。

  实际上,早在上世纪70年代,人们就已经开始着手研发受控的生态生命保障系统。科学家希望在地面上先建成这样一个封闭系统——在里面不仅可以种蔬菜,还能养动物,空气和水可以实现循环利用,就像一个可以与外界隔绝的小地球——然后再搬到太空或外星球去。遗憾的是,类似的实验,比如美国的“生态圈2号”,都没能获得成功。这说明调控生态系统是极其精密而复杂的过程,对人类的能力是一个巨大挑战。

  当然,我们也在不断取得突破。2012年底,我国两位航天员在一个50多平方米的密闭舱里待了30天。舱内种着大片的生菜、油麦菜、紫背天葵等植物,既可以吃,还可以为两人提供氧气,并且吸收他们呼出的二氧化碳。他们在这一个月里产生的废水60%也实现了循环利用。航天专家表示,这套系统最终会在登月和登火星时派上用场。


浙江日报 人文 00013 太空种菜即将圆梦 2013-10-30 3214125 2 2013年10月3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