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专版

文章导航

寸山青 滴水净

——“山青水净”行动开创幸福安吉新辉煌

  寸山青  滴水净

  ——“山青水净”行动开创幸福安吉新辉煌

  文 沈洁

  坐拥万顷竹海,怀抱汩汩清流,到过安吉的人都会为这里的青山绿水所折服。

  为了青山的葱郁,为了秀水的灵动,12年前,安吉县委、县政府就带领全县人民开始了探索“生态立县”的道路,第二年即通过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验收。

  2006年,安吉县被授予首个国家生态县。

  2008年,安吉县被国家环保部确定为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之一。

  2010年,安吉县荣获“国家级美丽乡村标准化创建示范县”的称号。

  2012年,安吉县成为首个“联合国人居奖”获得县。

  让寸山青,让滴水净,安吉一路追求!

  今年9月,安吉大地轰轰烈烈地开始了“山青水净”三年行动,全方位、多层次、高品质推进洁河净水、绿坡青山、清洁生产、城乡治污、城市通畅、连线成片六大工程。

  “力争用三年时间把安吉建设成涉水可饮、青山可秀、清风可沐、寸土可生、城乡可媲的‘水绿山青天蓝土净城美’之地,早日建成‘生态文明的全国示范、城乡统筹的全国样板’。”安吉县委书记单锦炎说。

  让空气更加清新

  早晨九点,安吉私家车车主方先生将车驶入机动车排气检测站,停在了指定位置。

  检测站的工作人员将小车开到尾气检测器两个桶装滚轮上,再将测试仪放入尾气管处,模拟车辆路面行驶。此时车辆排放出尾气,电脑显示屏上立马显示出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等数值。

  “有没有达标?”方先生迫切地问道。“达标了。”工作人员告知其检测结果,并发给了方先生一张环保标志。

  现今,机动车排气污染称得上是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贡献源”,“灰霾天”的频频出现,让蓝天白云越来越成为一种奢望。

  强化机动车污染防治,安吉在行动。今年8月1日,安吉县机动车尾气检测站正式运行,对于符合排放标准的机动车发放绿色环保标志,不符合的则发黄色环保标志,并划定了黄标车限行区域。截至目前,已发放环保标志26000多个。

  机动车污染最好的防治,是从源头上减少使用,而公共自行车便是一个理想的选择。今年7月,安吉县公共自行车二期工程完成,中心城区及向外延伸区域新增了20个站点,多投放了500辆自行车。与很多城市不同,安吉县81个站点的2000辆公共自行车24小时向市民开放,越来越多的有车族也开始青睐这种低碳而便捷的出行方式。

  治理大气复合污染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安吉,清洁空气已不是环保部门一家的事情,住建局、城管局、农业局等部门密切配合,协同治污,对烟粉尘污染、水泥行业氮氧化物、建筑和道路扬尘等问题频频亮剑。

  “前段时间,我们对全县主要交通干道沿线47家烟尘排放企业进行了烟尘整治,划定了包括县城区域在内的17平方公里的‘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安吉县环保局污控科科长徐恒峰说,目前,对大气重污染企业正在实施搬迁、改造和关停。

  10月12日,经过十个多月的积极筹备,安吉县南方水泥脱硝工程进入调试运行,这意味着,安吉南方水泥有限公司将年减氮氧化物排放约1400吨,进而削减了安吉全县1/3的氮氧化物排放量。

  在建筑工地,一道道围墙挡住了扬尘,来往的运输车辆全被冲洗干净;在街面,清洗车每天洒水降尘6次以上;在农村,秸秆还田面积达到12.5万亩,焚烧秸秆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为了拥有湛蓝的天空、清新的空气、和谐的自然环境,安吉上下齐心协力,守护着属于自己的那份绿色未来。

  让群山愈加苍翠

  安吉县溪龙乡黄杜村是有名的白茶村,90%的家庭都从事与白茶相关的工作。提起今夏的高温干旱天气,村民们仍旧心痛不已:“大部分茶园都受灾了。”

  “白茶抗旱能力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山林过度开垦造成的。”安吉县林业局总工程师李雪涛说,通过这次干旱,就能看出反差:山顶、山腰种树的茶园仍旧生机一片,而植被破坏严重的茶园则大多干枯。

  生态修复,迫在眉睫。针对包括白茶在内的落叶经济林林地生态功能破坏现状,安吉县有关部门加快引导农户改变经营方式,调整树种结构,恢复林下植被,从而保持水土,增加生物多样性,促进森林生态系统恢复。

  “政府还有补助,我决定了,套种香榧或山核桃,提高茶叶品质。”茶农叶伟民已经有了打算。

  因地制宜,适地种树,在给群山“穿衣戴帽”的同时,安吉县加大了林业综合执法力度,严惩毁林开垦:2013年1月至9月,森林公安受理各类毁林开垦案件69起,有27人被追究刑事责任。“在安吉,群众毁林开垦主要是为了种植白茶,在经济利益和生态效益的博弈中,一场拉锯战正在展开。”森林公安局局长王建强说,目前,他们正在探索更为完善的巡查、联防、责任追究、长效管理机制。

  绿坡青山,那么矿山环境如何提升?答案是八个字:减点、控量、集聚、生态。按照这样的要求,安吉县开展了机制砂“一企一策”规范化创建、矿山综合整治等专项行动,深入推进矿区环境提升、绿色矿山创建。

  1个月前,安吉县矿资办组织了县内在产矿山业主到湖州巨松、新开元等绿色矿山企业实地观摩,学习经验。

  考察回来不久,安吉县窑山石料有限公司业主张财福就拿出了自己矿区的环境提升方案:投入350万元增加设备,对出厂矿车进行水洗、吸尘,采购新的洒水车对道路进行清洗,并且在矿区内栽种大株的桂花、无患子等乔木美化环境。

  据悉,以后在安吉申请采矿权,必须拥有成功创建绿色矿山的经验。这不仅提高了行业准入门槛,也促使业主狠下心推行矿山复绿。

  在“山青水净”三年行动规划里,有这么一行数字:到2015年,全县森林覆盖率稳定在71%以上。让我们尽情拥抱安吉这块绿色的净土。

  让大地更显生机

  “再也不用为打药的事情发愁了,我把自家稻田的植保工作全权委托给了合作社。”

  高禹镇种粮大户李明建口中的合作社就是提供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服务的植保专业合作社,他们以村为单位,由部分当地种粮大户和临近小户自由组合而成,以集中连片的单季稻为主,在乡镇农科站的指导下开展工作。

  安吉县农业局办公室主任项志周介绍说,目前,在家务农的除了部分种粮大户外,大多数是老年人和妇女,他们的种粮技术水平低,滥用农药的现象比较普遍。如此背景之下,专业的植保队伍应运而生。有数据显示,在统防统治后,农药的使用次数和使用量明显减少,而防治效果却提高了。

  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限药”最为紧迫。目前,安吉县规范了高毒农药定点限量供应,核定1个批发单位、6个零售单位,并要求全部建立销售台账,以便监管。此外,在水源保护地、白茶主产区等重点区域正逐步实现“信息数据化、购销实名化、监管实时化、服务网格化”。

  事实上,不合理施肥也是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据了解,由于施肥不合理,作物对肥料的吸收也就在3成左右,而测土配方施肥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难题:测土配方施肥是以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做到因土施肥、因作物施肥。在保证农作物养分需要的基础上,减少因不合理施肥造成的环境污染。

  早在3年前,安吉县农业局在对农作物进行测土配方施肥成功的基础上,将这一施肥方法在全县推广,并以梅溪镇、上墅乡、高禹镇为重要推广区域,应用于水稻、茶叶、油菜、毛竹等农作物,截至目前,全县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应用面积已达59万亩。

  看着金灿灿的稻田,高禹镇南店村种粮大户孙太运高兴地说:“今年我种了70多亩杂交水稻,全部采用测土配方施肥,化肥量每亩比以前减少20%,种植成本减少了,稻子长势却比以前好。”

  为了实现土地生产力和清洁力的双提升,安吉县还划定了秸秆禁烧区,大力推广以秸秆还田为主的农作物综合利用技术,并全面实施畜禽养殖提升工程,建立健全动物粪便收集处理和有机肥生产加工体系。

  让滴滴清水甘甜

  安吉县鄣吴镇是远近闻名的“扇子之乡”,全镇有50多家制扇企业,每年有2200万把竹扇从这里发往世界各地。

  作为鄣吴镇的支柱行业,制扇业吸纳了大量本地劳动力。然而,在制扇过程中,染色、水磨这两道工序会产生不少污水。既要发展制扇业,又要保护环境,这似乎是一个死结。

  近日,笔者来到鄣吴镇景坞村,却没有发现制扇企业排出污水。原来,就在这个月,鄣吴镇大部分涉及污水排放的制扇企业将水磨、染色两道工序搬到了集镇一家叫旺荣环保科技公司企业集中处理,排放的污水也在这里统一处理。

  据介绍,经过打磨的水污染并不大,可在池子里进行沉淀再利用。而染色工序排放的污水不能再利用,公司就将其进行生化处理,再排放至镇污水处理站。

  “远离中心城镇核心区、控制在饮用水源保护区之外、临近污水处理设施”,在今年竹制品行业整治过程中,安吉县合理布点加工企业,同时关停大量产生蒸煮废水的竹拉丝低小散企业。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县342家竹拉丝企业已关停转产202家,为竹制品染色的企业也从119家减至27家。

  在治水攻坚战中,安吉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是一个不得不提的亮点。十年建设,安吉县实现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从基本缺失到全国领先的飞跃式转变。安吉县环保局有关工作人员告诉笔者,实现农村生活污水的有效处理,“技术含量”是关键。安吉县为此与浙江大学、省环科院等院校合作,引进新技术,结合地域实际,因地制宜推广一批低成本、高效率、易维护的实用技术。目前,安吉已建成了微动力、多介质土壤层等10多种不同技术类型的处理设施。

  治水不仅仅是治污,建立长效机制至关重要。结合这次“山青水净”行动,安吉县决定在全县建立三级“河长制”。

  现在,安吉全县1条省级河道、6条县级河道以及所有乡镇(村)级河道都有了自己的河长,河道保洁、河道整治、河岸绿化等水环境综合治理都由河长负责。

  “接下去,河长们都要去自己负责的河道现场勘察,对河道的基本情况、水质状况、环境面貌和河道两岸的矿山开采、农业养殖、企业排污、生活污水、农村建设等各方面的基本情况进行细致的排摸,对排摸出的问题进行认真梳理。”安吉县水利局副局长马道青说:“‘一河一策’,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治理。”

  本版照片由曹震提供


浙江日报 专版 00007 寸山青 滴水净 2013-10-30 浙江日报2013-10-3000007;浙江日报2013-10-3000008;浙江日报2013-10-3000013;浙江日报2013-10-3000015;浙江日报2013-10-3000016;浙江日报2013-10-3000019;浙江日报2013-10-3000020;浙江日报2013-10-3000024;浙江日报2013-10-3000025;浙江日报2013-10-3000028;浙江日报2013-10-3000029;浙江日报2013-10-3000030 2 2013年10月3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