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经济

更换机器,改进管理,突破人才瓶颈……

设备革命催动产业升级

  一大早,海宁金茂五金有限公司冲压车间,车间主任徐哲杰正细心查看设备运转情况。自从这两年公司频繁投入新式生产设备,他的工作也在不断变化。“2008年以前几乎没什么设备,一个冲压车间67个工人,主要精力在管人。如今同样的车间只有20个人,我更多的时间放在设备检修、维护,保障机械顺畅运行。”

  浙江工业企业掀起的“机器换人”热潮,正越来越多地改变着“徐哲杰们”的工作方式。作为力推全省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机器换人”正在持续深化。今年1至9月,全省工业设备工器具购置费用2218.4亿元,增长18.7%,占工业投资的40.9%。

  在“机器换人”过程中,企业尝到了甜头,但也逐渐意识到,事情远非“一换了之”那般简单。

换硬件,也要换软件

  走进中国重汽集团杭州发动机有限公司铁水浇铸车间,以往灰尘弥漫的场景不再,取而代之,几个工人轻点机台上电脑操作平面,就能轻松完成工作。

  作为我省较早实施机器换人的企业之一,杭发早在2006年决定从旧厂址搬迁时,就在搬迁扩能项目实施过程中引入“机器换人”概念,凡是新增生产线尽可能采用自动化生产。

  事实证明,这个决定极具前瞻性。在搬迁前,公司年产5万台发动机,职工人数约3000人。2008年搬迁后,年产10万台发动机,职工人数不到2000人。如机加工生产线,采用全自动生产线代替单机作业,工人由原来的140位减少至46位。

  初尝甜头,却也吃了不少“苦头”——设备故障率居高不下;生产线缺少在线自动检测功能,使生产作业过程易出现产品批量质量问题;生产线信息不能及时传输、反馈,常延误解决设备问题的时间,影响设备生产效率。

  “一条生产线上,有五六十台设备,一台出现故障,生产环节无法继续完成,整条线都要停。今天这台坏明天那台坏,这条线可以不要干活了。”公司总经理余建江说。

  通过对第一次实施“机器换人”经验的总结,他们发现问题集中在两个方面:员工技能水平和传统的生产组织方式,已无法满足自动化生产要求。于是,对症下药。“2009年公司在引进的‘MC系列发动机项目’建设中,从一开始就将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信息化管理等‘软件’,与生产线的硬件进行同步规划。”余建江介绍。

  项目达产后,机加工生产线、装配线生产线、铸造等环节均实现了人员精简,同时产品质量水平大幅提升。今年5月开始,MC系列发动机已批量投放市场,反应良好。

  “‘机器换人’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买进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的生产线,目标就达到了,还需要打通‘信息化建设、精益化管理和员工综合素质提高’三个关键节点。只有这样,才能让生产线发挥出最好水平。”余建江表示。

改设备,也能提效率

  实现“机器换人”,不独购置、引进进口设备、新设备这一途径。

  浙江天马轴承有限公司,我省轴承行业龙头企业,正在进行一场试验。“从去年上半年开始,我拿出了磨装车间,通过对车间原有的设备进行提升,并运用物联网技术让单台设备实现联网,再加上智能化管理模式。磨装车间所有设备改造提升费用300万元,物联网改造费用200万元。改造之后,产品品质、设备利用率、生产效率均提升了10%。”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马全法说。

  对于外购设备还是自主改造提升,马全法有自己的一本账:“以数控机床为例,一般国产每台20万,进口则是60万,我通过零部件更新等对老设备进行改造提升,只花5万元。有些设备,我还能做到改造得比新设备更好。”

  试验中,马全法还有了意外发现。“一般公司都在市场形势好的时候,通过买设备加工人的方式提高产能。经过试验测算,我发现,如果全面实现物联网和智能化改造,目前公司有10%的设备将变得多余。”

  今年上半年,省经信委曾对省内380家已开展“机器换人”的企业做过调查,他们中通过自主研发设备实现“机器换人”的企业只占31.8%,绝大多数企业开展“机器换人”的设备来源于国外引进和国内购买。

  对企业来说,购买新设备是一笔很大开支,而对现有装备优化提升项目,具有投资小、效益好、回报快的特点。尤其在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我省,通过改造提升装备水平更具现实意义。对此,我省正在实施“百企装备改造提升工程”。

  “装备改造提升工程的主要内涵,即通过物联网、云计算和自动化控制等技术,对机器设备和生产流程等进行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改造,推动单机生产向连续生产方式转变,提升传统制造方式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这也是实现‘机器换人’的一个重要途径。”省经信委技术进步与装备处副处长程小辉介绍。

换机器,更要换脑袋

  “机器换人”,机器是关键,人才是核心。

  在杭发公司最现代化的车间MC加工部,产线工人毛浩明熟练地将一个个圆轱辘装到机器上。早在这条全新的MC曲轴箱线从德国引进之前,他就被公司派到德国公司学习了一个半月,熟悉设备的各个环节。

  新设备投入使用之后,他的工作从原来仅负责设备维修,到现在维修、检测、操作一肩挑。“过去至少要三个人干的活儿,如今我一人轻松搞掂。现在我一人看两台设备,其实,再多一台,我也管得过来。”言语中的自信,全写在了脸上。

  “为了提升员工素质,我们废除了原先的计件工资制,全面推行设备应用技师和应用工程师制,经过考试达到一定技能水平即给予相应等级的薪酬。如最高级别的设备应用岗位员工年薪可达10万元。”余建江说。

  如今,毛浩明已是一名“六星级”的设备应用技师,是部门里面级别最高的。“最高级别有10级呢,我还要继续努力。”他说。培养出了一批像毛浩明这样的技术工人,公司设备的使用效率也大大提升。

  “机器换人”,换下一批人,却更迫切需要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在海宁一家企业的车间里,仅两台德国进口机器就价值1500万元。一位操作进口机器的员工说,之前没有用过这些先进的设备,而这台机器的操作方法,是看着说明书学的。

  人才问题,正困扰着我省企业实施“机器换人”。目前,省内部分地方已开始探索人才问题解决办法。“我们成立了全省首家‘机器换人’推广服务中心,其中一项重要职能就是为企业解决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的困难。目前已经为市内超过100家企业提供了相应服务。”嘉兴市经信委主任卓卫明介绍。

  针对企业实施“机器换人”后对一线工人提出的新要求,我省需要加快培训一批熟练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操作人员和设备维护人员。


浙江日报 经济 00009 设备革命催动产业升级 2013-10-29 浙江日报2013-10-2900010;浙江日报2013-10-2900012;浙江日报2013-10-2900016;3235423 2 2013年10月2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