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要闻

  老年文体活动

  爱康温馨家园

市场化机制+政策扶持

  天气转凉,江干区惠民服务中心开始为全区90岁以上老人家庭提供换季空调免费清洗服务。就在3个月前,经过公开招投标,“惠民”中标承接了为全区1650名90岁以上老人家庭提供10多种家电免费统筹保修服务的居家养老公共服务项目。7月至今,已为老人提供近500次上门维修。

  养老服务招标是江干区不断健全市场化运作机制,制定政策,培育、鼓励社会组织提供优质养老服务的一方面。

  “2012年底,我们还制定出台了《关于社会组织承接政府公共服务的实施意见》、《江干区社会组织孵化基地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江干区民政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如社会组织可以按照承接的政府公共服务项目受益人数和满意率,经评估后得到补助,年受益人数达到800人次以上,且满意率在90%以上的,给予3万元补助;设立区级、街道(乡镇)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每年提供100万元社会组织培育发展资金等。

  为保障养老服务质量,江干还对社会组织承接公共服务制定严格考核机制。通过第三方测评、季度督查、上门走访和电话回访等方式,对服务机构从站点建设、内部管理和服务质量等方面进行监督和抽查;制定服务机构的奖励制和淘汰制,凡当年度群众满意率达90%以上的,将延续下一年的服务资格,满意率低于85%的将取消下一年招聘资格,去年区里还取消了一家满意率低于85%的社会组织的居家养老服务资格。

  江干:居家养老,社会组织来助阵

丁桥开出

“大学生村官工作室”

  舒也文 张燕飞

  “通过网络平台帮村民吆喝,带动村民致富,这是我们最初的想法。”大学生村官黄腾说。最近,江干区丁桥镇沿山村、皋城村“大学生村官工作室”的大学生村官们,正组织帮助村民上网卖皋亭山茶叶、养生酵素、沿山熏鸡、土鸡、土鸡蛋等土特产。除了代售,这个工作室还开设“村官小喇叭”、“小候鸟之家”、“村官代办工作室”、“创业急先锋”、“皋亭文化使者”、“村官沙龙论坛”等9个民生服务项目,充分发挥村官在信息沟通、文化教育和业务技能的优势,承担了政策宣讲、咨询指南、公益事业、民情代办、文化建设、创业致富等六大功能。

  “村官小喇叭”,主要以拉家常、说夜话等形式,大学生村官到田间地头和老百姓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大家讲解政策、播报村务、通报好人好事等。“感觉很亲切,很久没有听到这样的广播了。”村民王有来说。

  “小候鸟之家”在刚刚过去的夏天里特别热闹,几名“村官”陪着27个孩子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假期。除了免费开办传统的培训、托管、绘画、手工、安全救护课程之外,还开拓了第二课堂,举办“小小食品安全检测员”、冰淇淋制作等活动。

  大学生村官们还是皋亭文化的使者、导游和讲解员,以党建为引领,以文化礼堂、道德讲堂为阵地,以“民乐团”、“太极剑”、“孝女灯”、“墨痕书画社”等民间艺术团队为载体,大力弘扬“和文化”、“孝文化”、“忠文化”。

  文 毛珺 舒也文 胡海燕

  清晨6时,江干“夕阳红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闸弄口服务站的朱进华像平常一样,来到闸弄口新村沈老先生家,准备为老人做早饭、收拾家务。敲门好一阵子,没有应答,细心的他没有马上离开——站在门口细听,似有微弱的呼救声。隔着铁质安全门的栅栏,他使劲推开里面虚掩的木门,看见老人摔倒在客厅。紧急联系,几分钟后,社区工作人员一起撬开铁门,120救护车也及时赶到。社区里,许多老人们都说,幸亏有“夕阳红”,在家养老放心多了。

  “夕阳红”是民政部评定的杭州唯一从事居家养老服务的5A级社会组织,多年来承接江干区政府的居家养老服务,服务老人达5662名。

  江干区通过政府承担、定向委托、合同管理、建立评估兑现运作机制等,率先引进社会专业力量,依托“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孵化园”等,培育扶持养老服务社会组织,让更多专业社会组织承接政府公共服务,让居家养老服务更专业、更贴心。

  这也符合党的十八大关于“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的要求,有关专家点评说。

开枝散叶的“绿康”——养老服务社会组织不断壮大

  民办非企社会组织——杭州绿康,7年前介入江干区政府养老服务,开始托管丁桥镇一个拥有12位老人的小小敬老院,以“公建民营”模式运营,为政府承担“三无”老人集中供养的养老护理服务,开创了当时在新农村由社会组织托管的养老新模式。

  7年来,在区政府培育下,“绿康”在江干已形成多个居家养老品牌:2006年医养结合的杭州绿康老年康复医院成立,成为杭州首家经卫生部门审批的该类专科医院;2007年杭州市皋亭山养老院成立,床位从几十个拓展到500个;2011年致力于老年康复专业培训的绿康介护职业培训学校成立;2013年区绿康老年科学技术研究所成立,承接国家和省老龄科研中心等单位的课题研究。开枝散叶的“绿康”如今已能为江干居家养老提供全方位服务。

  眼下,江干区已或引进或培育了江干区夕阳红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江干区惠民服务中心、绿康老年康复医院等社会组织,这些组织不断壮大,也让居家养老服务不断完善。

  像“夕阳红”,从2008年至今,工作人员从最初的5名发展到350名;服务点从江干区闸弄口街道拓展到凯旋街道、采荷街道、四季青街道、九堡镇等多地;提供的服务已从单纯的家政服务拓展到生活照料、医疗服务、维修安装、精神慰藉等五大类20个大项目。

  据统计,有了社会组织的参与,江干区居家养老服务已从特困老人拓展到独居空巢老人、失能、残疾、与病残子女同住的老人等8类人群。目前有7105位老人享受每月最高60小时的免费服务;为3400多户老年家庭免费安装和使用呼叫器;其他老年群体可享受政府采购价的低偿服务,实现从居家养老服务从特惠到普惠的转变。

  居家养老上门服务

  城东

  事

  新

  (四)

  小候鸟之家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4 2013-10-29 浙江日报2013-10-2900013;浙江日报2013-10-2900011;浙江日报2013-10-2900012;浙江日报2013-10-2900014;浙江日报2013-10-2900017;浙江日报2013-10-2900008;浙江日报2013-10-2900009;浙江日报2013-10-2900010;浙江日报2013-10-2900018;浙江日报2013-10-2900016;浙江日报2013-10-2900015;浙江日报2013-10-2900024;浙江日报2013-10-2900021;浙江日报2013-10-2900022;浙江日报2013-10-2900020;浙江日报2013-10-2900023;浙江日报2013-10-2900019 2 2013年10月2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