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9版:美丽乡村·灶头边的村庄

地衣,淳朴本色

  很多时候,出身贫贱的地衣,是用来怀旧的。那些成功人士会念及地衣的好,既在情理之中,亦暗合了饮食潮流。

地衣,淳朴本色

  潘江涛

  地衣是一种乡间食物,常年生长在山脚、路边的地皮上,湿漉漉的,含着大地的气息,颜色、形状极似单片黑木耳,但它的营养价值却是黑木耳的十几倍。

  地衣的学名是石滑塌。因为贴地而生,乡民才形象地称之为“地衣”。还因春雷过后,地衣沐雨而发,便有“雷公菌”之别名。《本草纲目》称地衣为地踏菜,与发菜同属。

  地衣的出身并不高贵,它由微观的绿藻或蓝藻与丝状的真菌群组成。从寒冷的南极洲到炎热的沙漠,从5000米以上海拔的雪山到火山熔岩流过的地方,地衣都能生存、繁衍。幼小时,它玲珑剔透,外形可与珍珠媲美;老熟时,它集成片状,有黑木耳之气质——湿润时开展,呈蓝绿色;干燥时卷缩,呈灰褐色。它虽喜欢潮湿的土壤表面,但耐旱性强,即便在干燥草本群落地带和中性草本群落的草滩、荒坡上休眠几十年,一旦遇水又能马上恢复生机。

  地衣周身粘着砂粒和枯草。小心翼翼地捡起,撇去草末,烹制前需反复淘洗。食用地衣,既可凉拌、炒食,又可做羹。口感有木耳之脆,却比木耳更嫩;有粉皮之软,却比粉皮更脆。这种润而不滞、滑而不腻的爽适感,赢得人们赞誉。

  黄庭坚的《绿菜赞》将它和紫菜并列。而溥仪的《我的前半生》则说它是清代贡品。《本草纲目拾遗》的作者赵学敏则写道:“忆庚子岁,曾于刘明府席间食之。时以为羹,俨如青螺状,翠碧可爱,味极甘鲜,滑脆适口,入蔬为宜。”

  烹饪讲究食材的匹配。地衣本身极淡,倘想烹出鲜美滋味,必定需要其它食材的辅助,否则味同嚼蜡。试想,当年连菜油都限量,纯粹的地衣能有什么味道?就是鱼翅,倘无高汤衬托,恐怕吃起来连粉丝都不如。

  地衣炒韭菜,地衣炖豆腐都很家常。但最通俗的还是放入红辣椒、蒜和适量的雪菜爆炒,佐饭又下酒。当然,爆炒之油必为猪油。而忌辣的食客不妨将红辣椒丝换成瘦腊肉丝,香味会更馥郁。倘若打上一两个鸡蛋,用葱、姜、蒜炝锅,味道会更出彩。有创意的农妇还用它做馅,时常翻新包子、饺子等面食。

  地衣凉拌也是一道不可多得的佳肴。洗净地衣,入沸水中略焯,沥干后拌入适量的精盐、味精、葱花、麻油。喜欢酸的,还可加点陈醋。来金华婺城区工作后,还见过地衣煲汤。舀一片煮得很烂的地衣入口,只觉清润爽口,鲜中透着甜味。

  药食同源。地衣拥有抑制人体大脑中的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从而能有效预防老年痴呆症的发生。《药性考》则称:地衣“清神解热,痰火能疗,且久服延年。”民间用还它治夜盲症、烫火伤、丹毒、皮疹赤热未溃者、久痢脱肛、痔疮等等。中医也确认,地衣是种低脂肪营养保健菜,能降脂减肥,具有补虚益气、滋养肝肾之作用。因此梁代陶弘景把“地衣”录入了《名医别录》。据称,这是世界上最早有关地衣的记载。

  很多时候,地衣是用来怀旧的。你我这样的城里人,原本皆为农家子弟,地衣作菜并不陌生。而现在所谓的成功人士,在当年没成功的日子里,也曾吃过地衣。现如今,个个吃腻了大鱼大肉,吃多了生猛海鲜,在脑满肠肥之际,念想贫时食物,既在情理之中,亦暗合了饮食潮流。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灶头边的村庄 00019 地衣,淳朴本色 2013-10-29 浙江日报2013-10-2900010;3233946 2 2013年10月2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