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9版:美丽乡村·灶头边的村庄

传说,这是一道流落金华民间的宫廷小吃。尽管有着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来历,却始终没能有个诱人好听的名字,但它的味道,已融入当地老人的味蕾细胞里。

金华的卜,流香人世间

  本报记者 张丹丹

  老金华人的记忆里,常有这般场景:

  冬日慵懒的午后,人们三三两两凑在一块,沐着弥足珍贵的阳光,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发呆。

  忽然,由远及近传来吆喝声,一个小贩挑着两个箩筐,瞅着一处人多的地方停了下来。箩筐上搭一个四方形的木板,再拿出几根代表“归身”、“老虎”、“出门”和“青龙”的小木条,“押宝”这种农村里最简单时兴的游戏就算开场了。

  只是玩这种游戏赢来的奖品,不是钱,而是当地一种特色糕点——的卜。大人玩得热闹,小孩吃得开心。

  这就是的卜这种糕点留给金华人关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美好回忆。

  而今,我们循着这种记忆,来到了的卜的发源地——婺城区汤溪镇高义村。

  从无名到怪名

  如今,要想再找到这种金华传统糕点,却十分困难。我们在的卜的发源地汤溪镇一路打听,竟然没有一个人知道哪里还有的卜作坊。走街串巷,在一位头发全白的老人指点下,我们才找到当地高义村的丰启生家。这是现在金华唯一一家还在制作的卜的手工作坊了。

  终于,我们见到了这种用麦芽糖包着芝麻馅料的小圆饼,比巴掌略小,薄如蝉翼,却完整而均匀地包裹住了密密麻麻的芝麻馅。麦芽糖的甜糯和芝麻的酥香正好能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一不留神就一个下肚,唇齿留香,吃了还想再吃。

  的卜的味道,让人过目不忘,只是这个名字,实在古怪。在没有见到之前,你无论如何都想象不出她的模样,不像桂花糕、芙蓉酥这般的直观。丰启生解释说,在汤溪土话中,“的”、“卜”都是动词,“的”是摘的意思,意思类似“掐”,而“卜”也是个动词,意思是把东西包起来。两个动词合成了一个名词,就成为这种传统糕点的名字了。

  最初,的卜其实没有名字,当地人一直管她叫“的包”,百年来也没有人给它取过一个正经的名字。1998年,丰子恺的小女儿丰一吟女士前来汤溪寻根问祖,在丰氏祖居品尝了这种美食后,拍案叫绝,随手写了篇《的卜情》,就算是给她取了名。

  名字虽然古怪了点,她倒有个很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来历。据说这是明朝皇宫的点心,随着一位妃子流落民间,成为汤溪镇的一道名小吃。尽管不知道这个有趣的故事是否真实,但这件糕点做工考究、流程繁琐,不像桃酥、芙蓉糕、金华酥饼这些当地特产那么容易制作,也不像麻糍、汤圆这类点心可以充饥,这也为她的身世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48小时锤炼

  大多数“吃货”都知道,一道点心如果味道独特、做工精巧,毫无疑问,背后必然有着磨人的细致功夫。在丰启生家,我们算是见识了一回,耗费两天、十多道工序才制作出的的卜。

  柴灶、瓦缸、木拉手……的卜至今还沿用着几百年来的传统工艺,没有任何改变。

  发酵12个小时、熬煮8个小时、拉糖1个小时……糯米和麦芽经过千锤百炼,才变成软糯又不粘牙的麦芽糖。“机器加工出来的麦芽糖,口感总是欠缺一些,做的卜的时候,也做不到现在那么薄。”这是丰启生多年的经验了。当麦芽糖裹上芝麻馅料,掐成均匀的小个头以后,就要经过十几遍的揉、搓、挤、压,才能成型。细腻的麦芽糖、芝麻馅,经过双手略带体温地无数次揉搓,巧妙地融合成了一张比1元银币还要薄的小饼。这也许就是的卜口感最重要的奥秘。

  用燃气代替柴灶,用机器代替人工,用空调代替干燥用的小米……丰启生曾做过多种尝试,但最后不得不放弃,因为那样做出来的的卜,完全失去了本来的味道,“说不上来有什么不同,但不是那种口感了”。

  于是,他又重新拾起老人们留下的一道道繁琐工序,看着麦芽糖由金黄变乳白,看着的卜由小团变成薄片,看着薄片在炒过的小米里慢慢变干变脆……两天的时光也便飞逝而过了。

  这种花心思的糕点,成为都市人可遇不可求的美食。每到正月里,丰启生家总会停着来自各地的汽车。这些常年在外的汤溪人,总要吃着香甜的的卜,回味美好的过去。要多带几盒回去?对不起,产量就这么点。下次来吧,给你留个念想。

  留住岁月滋味

  在丰师傅的琢磨下,的卜如今又多了海苔、番茄、艾草等多种口味,但卖的最好的仍然是传统原味。曾有客人对丰师傅说,的卜的味道,不仅仅是麦芽糖的甜和芝麻的香。它是家乡过年的味道,有午后晒太阳时衣服上的气味、村里麦秆燃烧时的焦味,还有母亲在灶头做饭的香味。

  在过去,的卜是一种只有过年才有的糕点。这当然与做的卜需要的麦芽糖容易融化有关,但更重要的是,的卜不像馄饨、汤圆等可以充饥,也不像鸡蛋糕、糖糕等制作简单。作为一道解馋的糕点,在物质生活并不富裕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只有临近过年,大人们手上有些闲钱,才会买来享受一番。因此,在所有老金华人的印象里,吃的卜的时候,总是一年中最惬意、开心的时光。

  要让的卜这种独特又濒临绝迹的地方美食延续下去,人们总是会想到机器化规模生产。但如此一来,那种曾经留存在人们记忆中的老滋味儿,也会随着隆隆的机器声而消失。

  人的味蕾,也许是最敏感的器官,能够察觉一丝丝细微的改变。要想保留住的卜最传统的口味,也许只有靠手艺人那双灵巧的双手,去唤醒口感背后的丰富回忆。

  所幸,她身后还有丰启生这样一个执着的手艺人。丰师傅正在申报的卜的安全质量(QS)认证。有了这一认证,的卜就能进超市,找代理,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品尝到这种美食了。

  而今,找寻过去,往往变成一件奢侈的事情。如果当年3.5分钱一个的的卜,人们愿意花3.5元甚至十几块钱去购买,原汁原味的的卜,想必才会被幸运地保存下去吧。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灶头边的村庄 00019 金华的卜,流香人世间 2013-10-29 3232926 2 2013年10月2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