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经济·新浙商

浙商热议文化创新——

历久弥新话转型

  本报杭州10月27日讯

  记者 白丽媛 实习生 王雨晴

  海内外600万浙商独特的创业实践,创造了独有的浙商文化。进入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浙商以其一贯的敏感和迅捷,用新兴文化中蕴含的崭新价值观和文化想象力,对浙商文化进行着新的演绎。

  今天上午,由浙江工商大学主办的世界浙商文化论坛在杭州举行,200多位海内外知名浙商代表,就浙商文化与浙江精神、浙商的全球化生存和浙商的跨文化成长、新时期浙商文化如何转型升级等话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带来了一场酣畅淋漓的思想盛宴。

  “我应该算是标准的‘创二代’,我的家族企业惠康集团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但像大多数制造业企业一样,也面临着发展的瓶颈,创新刻不容缓。”浙商创投董事长陈越孟一上台,便结合自家的故事分析起“创新”的重要性。“虽然我们在慈溪当地已经做得很大了,但是无论是小家电产品还是中央空调等产品的毛利率都非常低,产品的创新性也不够。” 陈越孟说,近几年,他开始对家族企业进行产业升级创新,开始涉足新能源领域和一些尖端行业,“从传统的家用中央空调进军军用空调领域,产品被运用到坦克、军舰上,毛利率也高得多。”

  “与其卖给外国牌子,让它们装成手表后,在售价后‘补两个零’,倒不如我们自创品牌、自己造表!”依靠创新,新生代浙商代表、香港万希泉钟表董事长沈慧林成为全场焦点。这位出生于1985年的小伙子,2011年就已经在香港创立了一个叫“万希泉”的手表品牌,目前已在13个国家开始发售。“对于未来的发展方向,我最看好的就是文创产业!”沈慧林说。

  浙商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对于在场的众多浙商而言,浙商文化所代表的更多是浙江企业家敢为人先、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我现在86岁了,仍然工作在生产经营一线,每天5时30分起床,全天工作12个小时。”已经一头银发的台湾“制冷大王”陈和贵老人刚刚上台,立刻赢得满堂掌声。年过八旬的陈和贵,是大陆首家台资上市公司国祥集团的创办人,2011年年底,陈和贵专程从台湾赶回来,参加他在家乡东阳投资的第一个项目——浙江思科国祥制冷设备有限公司的投产典礼,夙愿如愿以偿。

  针对于浙商文化中的短板与新时期浙商文化的转型升级,本届世界浙商文化论坛上,各位浙商、专家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我觉得浙商品格中的‘低调’未必是个好优点。在某些场合,浙商需要站出来为自己辩解,去争取自己应得的利益。” 在浙江工商大学教授张旭昆看来,勤奋是浙商的优点,但是长期的“沉默”只会对自身的利益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文化传统是浙商能够成长壮大的根基,同样,文化力量也是浙商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如果我们能进一步挖掘、提炼和升华浙商文化,促进浙商文化内涵的有机更新,必然能够提升全球浙商的凝聚力和归属感。”对于文化创新的重要性,在外温州企业家联合总会会长朱唤山尤为赞同,“对于下一步浙商该如何走,我认为有三个方面特别需要关注:第一就要研究政策,第二我们浙江还缺少高精尖的产业,最后还要继续发扬浙商的抱团精神。”


浙江日报 经济·新浙商 00010 历久弥新话转型 2013-10-28 3235371 2 2013年10月28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