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小吃,把根留住
陈 醉
宁波南塘老街一家不过三四十平方米的油赞子店,花费一年时间摆脱传统小吃难作为的尴尬,如今每年“拧出”200万元的傲人业绩;闻名于耳的“缸鸭狗”被排除在“甬城老味道街区”的招商名单外;百年老字号“楼茂记”香干,主动放弃旧店新生的机会……
短短一年时间,在宁波新修葺的历史老街区之一“南塘老街”里,发生了一系列新生与死亡、转型与衰退的故事,主人公便是“传统小吃”。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各地区都有独特的风味小吃。到了计划经济时代,缺乏经营管理、与时俱进的意识,加工制作没有标准,工艺复杂劳效低,又受物价等规定的限制,小吃慢慢“揭不开锅”了。洛带“伤心凉粉”伤了心,一蹶不振;南昌的家乡锅巴也不香了,大批百年老字号销声匿迹。
小吃的命运不济更在于,那些回归的努力成果似乎都没那么给力。去年9月份,洛带“伤心凉粉”开始把手工食品凉粉、魔芋和水粉原料搬进厂房,尝试工业化道路,可销售局面无法快速打开,实际产量远低于生产线的设计产能。而在北京,卖掉1315碗豆汁才能抵一天房租,这还不包括人工费、税收等等费用,有着几千年历史文化积淀的传统小吃,无处扎根,风雨飘摇。
哲学说,世间万事万物都有“宇宙根”,树有根,水有源,抓住了根源,也就握住了命脉,传统小吃的根又在哪里?
小吃的美味源自它的文化构成。传统小吃从祖辈的生活里走来,就像三北藕丝糖留着清代雍正年间慈溪沈师桥的沈永年师傅的故事一般,或缘于一段历史典故或民间传说,吃的不仅仅是味道,更在“品尝”一种文化。宁波油赞子传承人之一沈鹏飞,最近大呼被洗脑了,比起他原先破旧的四方门面,在南塘试点转型的新店可有味道多了,店铺装修得古色古香,一进门就能看到“油赞子的故事”,所有油赞子也穿上了统一“外衣”,印着油赞子故事缩减版,一句话“还是那个味儿”,已说明了问题。
重拾小吃文化,最需调配一剂勾起味蕾的“药引”。
小吃伴着胡同街巷而生,那街头远远飘来的袅袅香气,那踩着青石穿胡同走小巷寻觅的感动,那和老掌柜把酒寒暄的亲切,是小吃特有的氛围,宁波人江阿狗摆着地摊、卖汤圆,才有了“缸鸭狗”。而我们看到的是,现今的“缸鸭狗”开在最繁华的商业街,“状元楼”隔壁是LV、香奈儿,老麻花店隐没在了一群街边快餐群里,如斯环境里品传统小吃,或许跟吃“麦当劳”、“肯德基”无异,只剩填满肚子的功效了。
更多人看到了小吃与快节奏生活的隔膜,北京11家京城老字号小吃从前门地区迁出,集体亮相后海孝友胡同,想要携手营生出一种慢生活。宁波南塘老街曾是旧时商贸文化聚集地“南门三市”,而今,凭着老底子打造一条“属于宁波味道”的老街区,就像南京的夫子庙、上海的城隍庙、天津的食品街一样,试图唤起人们最久远的心情。
化学反应发生了。“豆酥糖”传承人沈仁和在进驻南塘前,一直在奉化等地卖豆酥糖,最近还在鼓楼开了第一家连锁店。一样的店面、一样的手艺,南塘的生意额是别处的三倍之多。和面、烧油锅、滚油赞子,一年前的无数个岁月,这些全是传承人沈鹏飞一个人的活计儿,搬进南塘老街后,老行当做大做强,现在,他雇佣了8个小工,每天门前都排满顾客。
“民以食为天”,传统小吃无疑承载了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说:“越是民族性的东西,才越有世界性。”只有紧紧抓牢传统小吃的根,才能让它枝繁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