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区工业综合实力、发展活力和竞争能力不断增强,工业规模效益在全省地位突出,为工业强区建设打下扎实基础——
北仑工业强区规划关键字:力
本报记者 顾志鹏 通讯员 王芸
工业经济在宁波市北仑区经济中占主体地位,北仑工业在宁波市工业发展格局中有着重要地位。加快“两创”战略、转型升级战略在北仑的深度实践,促进“工业大区”向“工业强区”迈进,将是北仑工业发展的方向。近年来,北仑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五大工程”,工业综合实力、发展活力和竞争能力不断增强。2012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位居全省第六、宁波市第三,工业规模效益名列全省前茅,为工业强区建设打下了扎实基础。
《北仑工业强区建设实施方案(2012-2016年)》(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到2016 年,北仑区石化、先进装备、汽车及汽配三大重点支柱产业国际行业竞争力突出,打造“千亿产业、百亿企业、十亿项目”,培育一批全国领先、国内一流的行业领头企业群,基本建成经济效益好、主导行业竞争力突出、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劲的工业强区,在全省的地位进一步提高,成为全省“工业强省”建设的示范引领区,国内重要的临港原材料工业基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实力:
六大百亿产业群,工业规模效益突出
“有力如虎,执辔如组。”——《诗·邶风》
综合实力强劲,是北仑区工业的真实写照。近年来,北仑区工业以“领先全省、引领全市”的速度增长,规模效益在全省地位突出,成为宁波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2012年,北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71.1亿元;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62 家,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1826.4亿元,总量位居全省第六、宁波市第三;规上工业增加值326.4亿元,总量同样居全省第六、宁波市第三;工业增加值率17.9%;实现利润86.1 亿元,约占宁波市四分之一;工业增加值对GDP贡献率达57%;完成工业投资147.2亿元,总量全省第六、宁波市第二,其中工业技改投资105.6亿元,总量宁波市第一。近两年来工业投资均超过百亿元,众多重点项目在2014年起陆续投产,将带动工业产出跨越式提升。
目前,北仑区已形成六大百亿产业群。2012 年,北仑区石化、钢铁、装备、汽车及汽配、能源、纺织服装六大产业均实现工业总产值百亿元以上,规上工业总产值1423亿元,占全部工业规上总产值的78%,其中石化、钢铁、装备三大产业占比达59%。形成亿元以上企业为主的企业梯队。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62家中,产值亿元以上企业175家(超10亿元企业26家、超100亿元大企业(集团)5家),亿元以上企业累计实现工业产值165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91%。形成“一带一区一城六基地”产业功能区。包括临港工业产业带、宁波梅山保税港区、宁波(北仑)滨海新城、大港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小港装备产业基地、大碶高档模具及汽配产业基地、霞浦现代国际物流产业基地、汽车及汽配工业基地,主要涉及新碶、小港和大碶等乡镇(街道),集聚了全区95%以上的产值,成为工业强区建设的重要载体和主战场。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2008年——2011年,北仑区科技综合实力与科技进步水平连续四年进入全省前十位,科技综合实力列全省第七位、科技进步水平列全省第二 位。2012年相关主要指标继续稳中有进。当前,全区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19家、全国创新型企业3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32家、市级70家;国家重点实验室1家、行业检测中心8家;建成省市级公共创新服务平台4家,其中科技创业园评为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国家级综合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国家级智能装备研发园区。2012年,全区R&D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2.43%,居全省第七、全市第二;拥有国家知识产权示范(试点)企业2家、省市级专利示范企业42家。2012 年,全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784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49.2%。
北仑工业,实力绽现。
活力:实施创新平台建设工程,驱动工业经济转型发展
“漫说早梅先得意,不知春力暗分张。”——唐·司空图《柳》
北仑区发改局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后一个时期,北仑将把创新和转型升级这条主线贯穿到工业经济工作的始终,开拓北仑工业的新局面、新优势,把北仑建成国内重要的“临港原材料工业基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方案》提出,北仑区以转型升级、环保低碳、开放创新为导向,充分发挥“大港口、大平台、大产业、大企业”优势,重点发展“石化、先进装备、汽车及汽配”三大支柱产业,提升发展传统产业,提速发展新兴产业,融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实施“七大”重点支撑工程,不断增强工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北仑工业强区建设永葆创新活力,实现工业经济率先转型发展。为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北仑区大力实施创新平台建设工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完善科技创新园区。建设完善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创业园(北仑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数字科技园,重点发展信息化服务、工业设计、产品检测、制造业信息化研究及应用、节能减排产品研究及应用、装备生产线的研究及设计,加强创业孵化、创业辅导、人才培训、标准化认证、工业设计、产品检测等科技创新服务,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依托国家级智能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加快打造专业的智能装备研发园,加快智能装备领域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集聚。
以技术联盟为方式,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引导政府、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科研院所等,以技术联盟等形式,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围绕重点支柱产业发展,重点开展石化、汽车及汽配、注塑机、数控机床等产品的检测、技术研发等公共服务。成立北仑智能装备技术联盟,集聚近50家智能装备研发生产企业,有效推动“机器换人”工作。推进哈工大机械人工业研究院、华南理工大学北仑汽车及汽配零部件研发中心、浙大技术转移中心、注塑机检测中心、中科院材料检测中心等平台建设。鼓励申洲、贝发等拥有研发机构和先进技术设备的企业,建立本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本区其他外贸企业提供原料和产品检验检测等社会化服务。
以骨干企业为依托,建设多层级的技术(研发)中心。以现有骨干企业技术中心为基础,加快企业研究院、院士工作站、国家级技术(工程)中心、省级技术(工程)中心和市级技术(工程)中心多层次的研发中心建设。建设海天企业研究院,成为全球注塑机及核心部件的研发中心;依托吉利汽车杭州、临海吉利汽车研究院和海外研发平台,加快汽车及汽配核心技术攻关;在腾龙精线等企业建立6家省市级院士工作站;进一步完善台塑、逸盛石化技术中心,球冠技术中心、拓普NVH 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力争到2016 年,建成省级及以上技术(研发)中心50 家以上。
能力:
实施“双百”企业培育工程,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
“天风浪浪,海山苍苍。真力弥满,万象在旁。” ——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豪放》
企业是工业经济的主体,企业强则工业强。为做大做强工业经济,北仑区在提升企业能力、竞争力上下功夫,大力实施“双百”企业培育工程,培育百亿企业群、培育百家“五型”企业和扶持“专精特优”中小微企业群发展。
培育百亿企业群。进一步实施工业企业“龙腾”工程,选择一批规模优势大、科技水平高、辐射带动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龙头骨干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和资源有效集中,鼓励企业规模化、集团化发展,成为行业的领军企业,提高引领行业整体能力。鼓励重点企业发挥规模、技术、管理和品牌等优势,以产权为纽带,实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收购、兼并重组。到2016年,力争形成工业产值100亿元以上企业15家,培育百亿企业群。同时,努力实现高新技术企业数翻番,实现上市企业数翻番,发展总部型企业20家,构建品牌型企业50家,通过实施高成长型小微企业“鸿鹄”计划,培育高成长型企业50家。
建设工业强区,人才集聚是关键因素。为此,北仑区加强人才工作组织领导,成立领导小组并设立办公室,建立完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专项联席会议等制度。强化人才工作责任考核。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构建多渠道、多层次经费投入机制。进一步完善“1+N”的人才发展政策,强化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保障,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每年召开一次人才工作大会,组织召开“人才服务宣传月”活动,开展相关评选表彰活动,建设人才大厦,在全社会形成重才爱才浓厚氛围,构建人才支撑工业强区建设的有利局面。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北仑区大力实施人才建设“3+1”工程,大力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实施“千名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举办“海外国际人才科技周”等活动,重点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海外工程师和国内高端人才。健全和落实相关政策,就高层次人才在创业启动、项目配套、创新团队建设等方面给予补助。计划到2016年底,新引进和培养5 名列入国家“千人计划”,25 名列入省“千人计划”和市“3315计划”的海外高层次人才;优先引进、培养企业实用人才和紧缺人才。争取5年内新增各类人才10 万人以上,人才总量达到20万人,人才资源占人力资源总量比重达到35%以上,劳动年龄人口受高等教育比重20%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30%,专业技术人才占人才总量55%左右,人才布局结构明显优化,竞争力显著提升。
此外,北仑区将进一步梳理省、市以及区域内扶持工业发展政策,制定落实加快工业强区建设政策意见及相关细则,指导和帮助企业用好用足各级各类政策,切实发挥财政资金对工业强区建设的引导和促进作用。确保每年支持工业及相关产业专项资金9亿元以上,并保持稳定增长。